将差错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五点探讨

  • 投稿波意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4次
  • 评分4
  • 97
  • 0

李重彬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赋予了课堂新的活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更为关注人的发展,其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方式的改变注定了学生们相应的能力将会逐步地提升。与此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学生们在此种氛围下必将产生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差错。这一结果的出现,如果“放任不管”将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习动力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产生。为此,如何看待差错,如何挖掘差错中积极的价值,将是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差错,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1导致差错产生的因素

差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往往是在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居多,这个阶段的差错产生是由于兴奋的扩散,内抑制尚未建立所导致的。另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的准确性,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与认知水平的高低,运动技能之间负迁移的相互影响,教学内容安排与组织教法的运用,未及时纠正而形成的错误动作所导致错误的动力定型等等都是导致差错产生的缘由。为此,将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时,首先要了解产生差错的根源方能对症下药,唯有先观其表、探其本、溯其源,而后才能拟其策。

2差错对体育教学活动所能生成的积极影响

2.1明确了教与学的方向,查缺补漏

从课堂目标达成的角度来审视差错,它的存在是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差错的出现表明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缺漏,也暗示了学生们在接受或掌握教学信息中存在着思维受阻与偏差。缺漏与偏差的生成,它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2.2提供了“鲜活”的教材,错是为了更好的教,错是为了更好的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尝试——发现差错——改进差错——再尝试——发现新差错——改进新差错……的循环过程。差错的产生,犹如一面镜子,提供了“鲜活”的实例,起到了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错为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创造了条件,错为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提供了动力。

2.3防治不良的陋习,形成“自我否定”的意识

当学生们出现差错时,往往都表现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这种浑然不知的差错,需要教师或同伴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友情提醒”和帮助。提醒是为了促成“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帮助是为了逐步改正不良的陋习。让他们早日走出差错的“泥潭”,树立自信也建立时常自省的思维意识。

2.4提高认知,形成正确的“差错观”

出现差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差错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对于教师而言,合理地运用差错,不仅仅是从中寻找教育契机,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差错认识,形成正确的“差错观”。即:错是一种不足的表现,而不是取笑他人的笑料;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而不是自我宽恕的借口;错是一种必须经历的阶段,而不是自卑、胆怯的温床;错是一种自我警醒的提示,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应对。

3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应考虑的几点

3.1给予学生们出错机会,切勿过度的防错、避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差错可以是预知的,也可以是非预知的。这种预知能力与个人教学经验、对学生了解情况等有着较大的关系。对待可预见性差错,教师可“留个后手,先卖个关子”。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的巩固提高环节,两人行进间双手传接球上篮运用较多。此种方法一经被安排,有些教师很快就能意识到,学生们在练习的初期,可能受到原地双手传接球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忽略了传接球时需要侧身和跨步,传球时需要提前量等这些细节。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他们会“越俎代庖”式采用诸多的到位或“越位”的提醒与暗示,来帮助学生们“巧渡难关”。显然,教学效果是好的,但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却值得商榷。其实练习的初期,教师大可不必包办代替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简明扼要的示范练习的关键点和细心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其次创造自主学习和探讨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思考动态的与静态的传接球这二者间的差异,并带着这一疑问去探索和体验;再次结合成功案例分析对比、旁征博引让大家形成共识;最后需要点拨提升、帮助个别“后进生”,加深他们对行进间传接球诀窍的理解即:人随球动、以球领人。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教学中如果过度的防错、避错,只会限制学生的认知范围。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3.2重视改造错误的动力定型,确保纠错有效地进行

俗话说:事有轻重缓急之分,差错亦如此。体育教学中生成的差错,在不涉及人身安全因素的前提下,解决错误的动力定型此类差错最为棘手和苦恼。一旦学生中存在错误的动力定型此类差错,想要将旧的错误的动力定型纠正成新的正确的动力定型,必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普及率越高、学生们越喜爱的运动项目中,存在错误的动力定型的机率明显要高于那些“冷门”项目。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时双手发力的动作、足球脚背正面踢球时用脚尖“捅”的动作、羽毛球以肘为轴的扣杀动作等等,这些差错都是屡见不鲜的。此种现象的产生,应值得深思。这些错误动力定型的产生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学生们接受较为正规的学习或者进入相对较高水平阶段之前,便已经有了参与这些项目的经历,且接触的环境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混杂的。这些经历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这些项目普及率高?为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在非正规的、不系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基本上是不知所措的“一直在模仿”,久而久之便是一错再错,即便是有时能意识到错误,大部分也是“无力回天”。面对此种特殊的问题需特殊对待,在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热情给予赞赏。同时对他们所存在的差错进行及时的指点和评判,让全体学生明白:寻求正确的各种运动技术的学习途径十分重要;其次给予鼓励,鼓励他们能按照正确的练习方法进行纠正和改进。鼓励他们能结合网络、直播比赛、书刊杂志等再配合老师的建议去寻求不同的解决之道;再次预设纠错与监督的环节并使之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3.3注重泛化阶段差错的处理,让学生亲身体验“识错—纠错”的历程

泛化阶段产生差错的机率相对较高,其中产生差错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为此注重泛化阶段差错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跨栏跑的教学过程中,跳栏、直腿攻摆等都是很容易发生的差错。即便是练习前教师对相关的动作概念和运动表象有所强调和演示。面对这种学生们“一看似懂,一做就懵”的差错,教师需力求让这种资源“变废为宝”。练习时,首先让学生们轮流观看本小组同学的练习过程,并为其创造集体“识错”的机会和条件;其次利用教师的有意识差错法或对比演示法等,促成学生们集体“思错”、“析错”的舞台;最后适当地降低练习难度,通过练习与实践,让他们简述成功的心得,以此探讨“纠错”方法。通过此举让学生完成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我反思、让学生体验了“遇错”—“识错”—“思错”—“析错”—“纠错”的历程,并使得他们从错误中觉醒,其价值远大于教师直接将答案提供给学生。

3.4有意的引入差错,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差错资源可以是预设性的,也可以是非预设性的。可预设的差错引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信息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感情。通常情况下,预设差错的主体多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有意而为之,不是博他人一笑,而是通过“错”与“对”所形成鲜明的反差,来加深学生对教师所表达正确信息的观察和解读。如:在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利用类似单手肩上投篮或推铅球等方式完成演示动作。学生们立刻就会被教师的错误动作而“逗乐”,与此同时也会有不少“勇士”直指教师的错误之处,教师的“主动出击”随之换来的是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在“错”与“对”动作的对比中,而此时也是开始正确动作的讲解与示范的良机,通过“错”与“对”的比较学生们逐步地体会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通过“错”与“对”的比较便可以逐步纠错自身错误的动作、通过“错”与“对”的比较便能意识到对错误动作最好避而远之。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有意的言语差错、经验主义的差错等故意之举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在“有意差错”中吸取教训和启发,借此来预防错误,唤醒学生纠错的意识、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

3.5以错论错,发挥错误最大的价值

差错是学生对教学信息自我解读的一种思维成果,处理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灵感,激活创新思维。有时处理差错教师不可回避或掩饰,更不可“隔靴搔痒”般的轻描淡写。如:在学习排球接发球时,练习的初期多数学生可能受限于正面双手垫球的练习模式,一下并不能适应快速的、行进间的垫球方式。导致出现了准备不足、判断不准、移动取位不及时、垫球方式不合理等等一系列的差错。这些差错的出现除了要配备相应的纠错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错误的出现来以错论错,让学生们逐步明白出错时如何纠正与调整、出现此类差错可能会产生的危害,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要保证学生能够明白出错时如何纠正,需要教师能适当地降低练习的难度,降低起飞的高度,来保证学生们的练习的成就感。看似短短几分钟的“以错论错”过程,却能让学生们逐步意识到了:错的背后,是一种意外的收获等着自己去体验,错的背后,是一种未知的领域等着自己去创造。

总之,将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戒骄戒躁、学会深层思考,既要尊重学生们的思维成果,借助有效的手段尽可能让学生们培养自主的思错、析错、纠错的习惯,还需不断反思,积累有价值的差错资源,让差错资源成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车之鉴。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215633)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