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对学校体育的启示

  • 投稿萨娜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92次
  • 评分4
  • 58
  • 0

巩庆波 刘英辉 于爱军

摘要:针对目前学生体质下滑明显,学校体育面临困境,结合指导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多年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提出学校体育借鉴“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基本构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意志品质、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三从一大;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7

1.前言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体育界在学习解放军郭兴福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把兵练硬、练强、练精、练活,切实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教学法,借鉴有“魔鬼教练”之称的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训练精神,在全面总结我国已有运动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加上了大运动量训练,提出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遵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使我国各运动项目的训练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在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的同时,充分证明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指导竞技体育训练方面的巨大作用。“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科学、行之有效的训练原则,正确反映了“练为赛,赛练互动”的关系,我国许多项目成功的经验充分表明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具有普遍性的意义[1]。如今,运动训练理论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更新发展,而不少项目在训练工作会议上再次重提“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当重新审视指导我国竞技体育半个世纪的“三从一大”运动训练原则的时候,面对当前学校体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学生体质下滑难以遏制,近视率、肥胖率不断攀升,课程内容去竞技化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是否应该有所启发呢?面对后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游离于梦幻与虚拟不能自拔等对身心健康的一系列冲击,独生子女所极易形成的唯我、任性、自理能力差等非个别现象,虽然这不是学校体育所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但在以上现实面前我们学校体育应该有所启发,有所作为,而不是束手无策,更不应该为防止出了问题家长缠着闹,媒体追着报,学校、教师为免其所累而借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旗号,被“柔性化教育”、“客气话考核”所左右。在应试教育难以有效转变、学生体质连年下滑背景下,却在标新立异,一味强调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推出更多去竞技化、娱乐性项目来占据我们本就少的可怜的体育课堂,单、双杠,技巧项目容易出问题,不要了,长跑能够跑死人砍掉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渐行渐远。缺少了竞技项目内容的体育课堂表面看来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实则缺少了竞争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养成,缺少了竞技的学校体育助推了学生体质的下滑。学习借鉴竞技体育的“三从一大”训练思想,将使学校体育在磨练提升学生心身素质上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目的,以锻炼身心、增强体质为手段,以课堂、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为媒介,通过项目的练习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学校体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落实到我们具体的体育课堂上就是要学技能、抓体能,关于体育界争论多年依旧没有定论的是体能重要还是技能重要,我们暂且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抓体能促技能,学技能促体能”,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采用分组、分层次教学,体能好的多进行一下技术动作练习,学习技术的同时发展体能。体能差的,多发展一下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练习,以体能的提高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明确体能是技能的保证,技能是发展体能的手段,二者不能割裂开来。

2.“从实战出发”是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核心内容

 “从严”、“从难”、“大运动量训练”,都是围绕着实战的需要进行的。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运动成绩,获取比赛胜利。而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根据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在遵循“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应该做到:

2.1从难

“从难及大运动量训练”从生物体的“极限”法则角度规范了训练活动“难”的含义,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含义[1]。学校体育项目的设置要具有一定难度,要“跳一跳、跳两跳、甚至跳更多跳”能够摘着桃子。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吃到桃子。从难也不是越难越好,要把握难的度,对于动作技术的学习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身体条件好,学习兴趣高的同学要加强高难技术动作的传授,以利于其在该项目今后的发展。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大部分同学则要控制技术动作难度,激发学习兴趣,结合辅助练习,精讲多练,实现掌握技术与发展体能更好结合。对于身体条件差,动作技术很难掌握的同学,则不要在技术动作细节上花费太多时间,以防适得其反,造成学生恐惧甚至厌烦心理,本着凡是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凡是能够对学生有利的原则,动作粗略掌握即可,保证运动量是关键。素质练习中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以利于各个年龄阶段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为原则。

2.2从严

“从严、从实践出发”法则从生物适应角度规范了训练活动[1]。“从严”要从学校体育管理的角度上严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对管理者、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约束机制,以保证学校体育任务完成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课堂严格要求,注意结合学生学习行为动机的激励与保持,教学组织得当,重视课后恢复与放松。有张有弛,在强调“苦”“难”“大”的同时,注意学生心理与生理上的调节与恢复。严而不死,体育教学训练方法科学得当,精讲多练,课堂气氛活跃,发扬苦练严管的作风和传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练习积极主动,严格技术动作规格,严格考勤制度,保证学生的基本体育锻炼时间,严把考试关,以考促练,特别对一些练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要通过考试考核督促其进行更多的体育活动。

2.3从实战出发

“从实战出发”有力地反映了“练与赛”的关系,明确指出训练的方法、手段以及内容应与实战(比赛)的要求相一致[1]。

学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广大在校学生,实施的手段主要以体育课的形式,辅以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课余运动队训练、各体育社团活动、体育赛事开展等一系列形式。所有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服务。我们喊了多年,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学校运动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醒目大标语。朗朗上口的同时也正言简意赅说明了,体质增强需要运动,身体好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说到根本就是要“运动”,体育需要运动,健康需要运动,生命在于有运动。体育课就是要从运动的实践需要出发,怎么能够使学生动起来,怎么能够使其快快乐乐运动,高高兴兴出汗,愉悦身心的同时发展了体能,增强了体质,促进了健康,就是我们学校体育的实践需要。必须时刻明确运动是根本,没有运动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

2.4大运动量

 “大运动量”训练的根本含义是挖掘人体的生理、心理极限,使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改造,并使运动员机体所承受的负荷能够在新的质的基础上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是质量互换规律在训练活动中的具体体现[1]。

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必须承受“大运动量”训练改造机体的机能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运动素质的目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大运动量的目的是不同的。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竞技体育目的在于竞技夺标,为此可以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我们学校体育在运用大运动量原则时应明确这一点。

体育运动要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必须要有一定运动量与强度的刺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在增加体育课、课外体育运动时间的同时,每节体育课、每次活动课的运动量也应该适当增加,至少要保证达到能够出汗、心跳持续保持最大负荷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运动量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充分利用好课堂与课外时间,鼓励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有益体育活动,学会自主锻炼,养成自主锻炼好习惯。

3.结语

我们在充分肯定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进行正确合理定位,避免将学校体育功能万能化。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机制。在抓好学校体育各个环节避免伤害事故发生的同时,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正常的运动损伤,对于难以避免的意外事故要注意换位思考,用理性思维进行解决问题,避免因噎废食,因为害怕出问题而放弃。为了广大学生身心健康,要上好体育课、抓好运动队训练、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好学校体育竞赛、宣传好体育文化知识。

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来源于大练兵时代,受“魔鬼”教练影响下产生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训练探索的经验概括和理论升华,是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反映并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为我国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促进了竞技水平的提高,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学校体育虽不同于以夺标为宗旨的竞技体育,然在锻炼理念、练习内容、方法手段上还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在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借鉴运动训练学的“三从一大”原则,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使竞技体育真正走进校园,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争得更多荣誉,为我们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本文为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2013年教改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大庆.运动训练学研究进展与理论探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09

[2]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4-6

[3]卢元镇.当今学校体育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1-6

(山东工商学院体育部,山东烟台26400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