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 激活历史课堂

  • 投稿宇航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23次
  • 评分4
  • 65
  • 0

周云华

【摘 要】巧妙、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热情,拓展学习资源,强化情感体验,为学生学习历史注入活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多媒体;历史课堂【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3-0068-03

巧妙、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起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探究热情,为学生学习历史注入活力。多媒体教学突破了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单一方式,能更有效地让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激发兴趣——形象直观生趣味

视听结合,使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增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史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中,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人教版还在该节内容中专门配了一个“动脑筋”以供学生和教师讨论。

“动脑筋”的问题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为了便于突破此难点,教材在“动脑筋”左侧配了这样一段文字:“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教材在这段文字中间用了省略号。笔者曾经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便于学生透彻理解,找出该段文字的出处,把省略的内容补全。

这段文字的来源是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下了他和李鸿章的这样一段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补全该段材料后,笔者请学生谈谈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发现教学效果很一般。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感觉没有趣味。

后来,笔者发现电视剧《走向共和》里也有这样一段剧情。里面王冰饰演的李鸿章和吴永对坐聊天。聊天时,李鸿章转而起身伤感地道出了上面的文字,而且一字不差。在这个情节里,王冰用低沉的语调和苍老的步态,将李鸿章的伤感和无奈表演得淋漓尽致。笔者如获至宝,将这段50多秒的视频截取下来。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看这段视频时,明显产生了代入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甚至对李鸿章也产生了好感。笔者以此视频作为基础,再和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学生明显反响积极,以前笔者一直感到艰涩的问题,在这里游刃有余地解决了。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更易建立表象,生成趣味,更是为了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再现历史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运用声形兼备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形象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

拓展资源——丰富资源拓思路

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量增加学生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在听和看的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这样,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形成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既让学生拓宽视野,也能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一些有关战争的历史事件时,如果仅凭课本少量的插图,老式的挂图讲解,学生对战争的理解是非常苍白的,他们甚至完全不能想象出来当时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会有许多许多的谬误。而近现代的战争,由于科技的进步,已经有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影像,教师拿来作为上课的多媒体资料,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时,教材为了描述凡尔登战役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残酷,配了这样一段文字:“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1916年初,德军决定进攻凡尔登,把它变成‘碾碎法军的磨盘’。2月到7月,德军不断向法军发起猛烈进攻。一排排重型炮弹呼啸着落在法军阵地上,那里顿时硝烟滚滚,气浪冲天,战壕里的法军士兵连头都抬不起来。德军的炮火摧毁了战壕,烧光了森林,削平了山头。德军的飞艇和飞机在空中投弹。

法军面临困境,毫不退缩,顽强抵抗,坚持了几个月。后来,法军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在秋季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到12月,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终于破产。”

教材在这段文字下面还专门配了一张“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插图,以示战争的破坏和残酷。这段文字和插图本身都非常好,但毕竟是二维的,离学生对战争的具体理解还有差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取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兵林史话》中关于凡尔登战役的视频片段。该片段的解说词和教材文字高度相似,但是配合视频影像给学生的是三维的感受,真实的战争景象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震撼。看完这段三分多钟的视频,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形态和战争的残酷自然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中,除了对像一战、二战、红军长征等战争运用多媒体教学外,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丰富资源。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的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环节,在介绍但丁和他的作品《神曲》的时候,可以准备配乐诗朗诵《神曲》片段;在介绍拉斐尔的时候,运用好文艺复兴之前和之后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图片对比;学习莎士比亚的时候,可以请学生欣赏好莱坞大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对话片段等。

强化体验——声情并茂强体验

在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一向是重中之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维度的目标又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一体化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可以比传统教学手段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历史代入感,发生强烈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一旦产生,历史学习的效果就绝非简单的“一堂课”了,而是学生情感的迁跃,是对学生心灵的荡涤,是学生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体验,这也是历史课堂的终极追求。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岳飞抗金。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他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后代所传唱。教材也不惜浓墨重彩,以比较大的篇幅对他的事迹进行描述。在正文的小字部分是这样描述岳飞的:

“岳飞,出身于农家,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岳家军作战勇敢,金军很惧怕他们。郾城大战中,金大将兀术率精锐骑兵15000人,个个身披重甲,来势凶猛。岳飞令手下的步兵,手持大刀冲入敌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飞慨然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除这段文字外,教材正文还配了岳飞像插图,配了金军对“岳家”的赞扬,配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故事会”以及“自由阅读卡”关于岳飞墓的故事。这样的搭配可谓丰富多彩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感染还是感觉不够,很多学生还是看个热闹,缺少感情的共鸣。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转换思路,舍弃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材料,让岳飞“活”起来。首先,利用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介绍岳飞出生时的故事,告诉学生岳飞字“鹏举”的由来。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对岳飞熟悉起来。接着利用截取的电影《岳飞》片段,和学生一起欣赏了“岳母刺字”和“郾城大捷”的片段。这里主要渲染岳飞从小“精忠报国”的理想和不畏强敌、勇敢作战的英雄形象。接着,笔者再缓缓讲述十二金牌召岳飞的故事,抒发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的感慨。这里描绘岳飞有心报国而不得,被奸臣陷害的悲情。最后,准备好配乐诗朗诵《满江红》。笔者这里没有利用现成的由刘长远作曲、童自荣朗诵的《满江红》。因为这个艺术性太强,学生很难跟上来。而是另外选取了音乐人林海的纯音乐,笔者自己诵读《满江红》。在笔者缓缓诵读时,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打开,有几位学生开始跟上,进而大多数学生跟着笔者一起轻声诵读《满江红》。至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移情作用,爱国主义的情感像洪水一样倾泻而来,笔者也为自己的课堂设计动情。

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二维的,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加深情感体验上先天有很多局限。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缺点,使课堂活起来,强化学生的体验,教师在这上面应该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