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驱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 投稿赵乾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09次
  • 评分4
  • 90
  • 0

祁靖一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几乎与新中国的成立同步;20世纪80~9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这与改革开放时间基本一致;新世纪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我国开始成为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说我们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那么我们如今正在迎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梦想随行,风雨兼程。这其中,科技和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驱动力,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关系,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

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4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电子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30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书信往来到电子邮件,从电报、电话到手机,从广播、电视到微博、微信,从函授、电大到远程教育、在线教育,从电视购物到电子商务,我们依然生活在一张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网络当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确,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嵌入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使很多业态发生了改变,教育行业也深受影响。

近几年,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普及呈加速态势,新技术、新媒体、新模式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从技术角度来看,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数字校园、未来教室、教育云、“三通两平台”开始成为建设的重点;在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了许多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数字报刊、数字图书、网络广播电视、电子教材、电子书包等,数据的存储、信息的传递、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依靠新的媒体形式;技术和媒体形式的创新,让人们对教育产生了无限遐想和期待,各种探索和实践也逐步开展起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创客,以及多元的在线教育形态应运而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发展融合。基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网络生态、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减负”、教师培训等问题也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面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契机,寻找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路径,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迎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本刊策划了“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系列专题。围绕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综合与立体地报道、理性客观地分析(解读),通过专家、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相关行业的观点与主张,多层次、递进式地透视出选题的深层含义。该系列专题包括:

《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①——聚焦“三通两平台”建设》《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②——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③——信息技术助力提质“减负”》《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④——“电子教材”的研发与应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⑤——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金矿》《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⑥——扎根实践的“跨越”》

我们希望通过国家“三通两平台”的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电子教材与大数据支撑的教育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实现教育的提质“减负”与跨越式发展。

2014年,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们立足教育信息化一线实践,传播教育信息化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驱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促进和变革,策划了“来自实践的报告”系列专题。

《来自实践的报告①——寻找“北京经验”》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校教育需求的变化,其内涵将不断得以充盈。通过北京数字校园实践经验、前瞻性规划和理念创新,诠释数字校园不断发展的内涵。

《来自实践的报告②——中小学,慕课来了》慕课(MOOCs)在高校掀起的风暴,令其迅速蹿红,得到众多互联网巨头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追捧。这不由得使人们对于慕课在中小学的发展充满了憧憬,“C20慕课联盟”“双师教学”“北京数字学校”等多元在线教育形态的探索与尝试,点燃了众多关注慕课的基础教育人的热情。

《来自实践的报告③——探索课程改革之道》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课程整合的试验一直在进行。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探索新的综合课程应对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知识的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来自实践的报告④——创客教育与教育创新》这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创客适应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创客运动在中国刚刚萌芽,在教育领域率先破土而出。然而,梦想的力量,使得一位又一位年轻教师正在以草根的力量践行着创客的教育故事。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更多的人,教育创客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掀起一场“边缘革命”。时代催生新的思维:未来社会是否更需要今天的学生创客式的学习,而教师是否更需要为培养这样的学生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来自实践的报告⑤——走向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再出发》由于缺乏核心的、稳定的、能够反映计算机科学本质和发展方向的内容,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甚至丧失课程价值的局面。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教育理论的发展完善,尤其是得益于最近几年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们的不懈努力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晰。

《来自实践的报告⑥——家校合力构筑健康网络生态培养未来数字公民》《2013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显示: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小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重要来源。构筑健康的网络生态,培养未来合格的数字公民,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来自实践的报告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塑中小学网络德育生态》“网络对德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然而正面影响往往被人忽视。”透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组组生动的动漫,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段段精致的微视频,我们不难发现:符合网络时代特征和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正能量”正在积聚、生长……

《来自实践的报告⑧——教与学方式重构进行时》教与学方式的重构已成为关乎学校未来发展,关系到信息时代师生学习生活质量乃至前途和命运的一大难题。如今,教室在改变、学校在改变,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者、师生关系都在改变,各种高效的学习形式正在世界各地被创造出来。

《来自实践的报告⑨——翻转课堂真的“落地难”吗》翻转课堂对于中国教育改革而言只是一个节点,我们相信,只要是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积累的量变,定会在某个时间点达到质变。而翻转课堂最终留给我们的,将不是一种刻板的模式,而是尊重学生差异、“以学定教”的理念以及勇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精神。

《来自实践的报告⑩——在线教育:学校“围墙”内外的突围》当前学校“围墙”内外的各方力量都在突围,试图改变教育的现状。学校内部的改革者正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外部,商业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在试图进入学校。信息技术使得学校的“围墙”正在消融,教学的物理边界变得模糊。

我们既关注以数字校园为代表的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也专注中小学网络生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未来数字公民的问题;我们既关注慕课、创客、翻转课堂等多元的教育形态,也关注课程改革与“教与学”方式的重构问题。

“来自实践的报告”系列专题以社会视角和大教育观分析、报道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围绕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从具体政策、特定人群、具体问题、具体技术展开分析,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及独特性;力求做到视野开阔、立意务实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务实求真;有理有据,科学严谨。此外,我们深入走访各地区、学校及科研机构,联络教育专家、校长、名师和教研员等多方力量,借助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群等形式,充分互动交流。安徽淮南一中网络中心陈杰老师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写道:“如果我们把专家学者比作是参天大树,把教研员比作灌木丛林,把普通教师比作浓密的地面植被,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杂志就构成了一个繁荣的生态群落。在这个群落里可以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是的,正是多方力量的参与,让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持续运转,欣欣向荣。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一群人执著地追求梦想,只是那淡淡的一抹绿色,也足以让我们燃起心中的希望。

站在教育改革新的起点上,通过一系列的专题策划,引领追逐教育梦想的人,探寻信息技术驱动教育改革发展之路,这便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努力付出的价值与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