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视角下课程管理软件实施策略研究

  • 投稿浣浣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49次
  • 评分4
  • 99
  • 0

赵 桐 唐烨伟 钟永江

【摘 要】技术支持下的课程管理软件是实现高效教与学的基础保障。本文从课程管理软件利用情况的角度研究新课改的有效实施策略,通过课程管理软件的应用现状了解新课改的实施情况,在分析制约新课改及其管理软件实施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以课程管理软件为主线有效推动技术支持学习变革的实施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程管理软件;有效利用;新课改;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1-0063-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依托技术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是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要想实现智慧教育,从本质上完成新课改,不仅需要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而且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有效支撑新课改实施的全过程,因此,课程管理软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课程管理软件在教与学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由于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的逐渐兴起,使得各类课程管理软件更加智能化。课程管理软件是学校管理、教师开展教学的智能化软件,它能够有效保证新课改实施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记录,优化供需矛盾,实现需求与软件的恰当结合[1]。

研究方法与过程

课程管理软件除了要包括人事管理、学籍管理等基础数据管理与维护功能外,还必须包含排课选课、学分管理、综合实践课程管理、学生档案袋等功能[2]。本文选择了东北师大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所研发的课程管理软件为样本,该产品目前共有省版用户197所学校,市版用户64所学校。经过为期2年的使用,提高反馈结果可信度。

研究以问卷调查法、直接访谈法为主,并辅之以文献法、实物分析法等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34个采用新课改(省版)的单位,抽取12个采用新课改(市版)的单位。发放问卷48份,有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92%。另外,还对7所长春地区的市版用户进行了访谈。

课程管理软件的应用现状分析

研究过程选取了课程管理软件的四大特色模块进行应用现状调研,其中包括排课与选课系统、学分管理、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模块。

1. 排课与选课系统

目前,自动排课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大多数学校仍以手工排课的方法代替系统排课。接受访谈的7所学校中,有6所学校没有使用该选课系统排课,探究使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1)真正的教学并未达到新课改的标准,因此该软件提供的排课功能与实际差距很大。(2)有专人负责排课,教师习惯于手工编排课,不希望改变现有工作方式。(3)由于排课不需要上报,所以缺乏足够重视。

而从44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统一选课”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尚未实施“学生自主选课”。7所访谈学校也都是利用选课系统进行统一选课,并没有实现学生自主选课。

2. 学分管理

学分管理是课程管理软件的要求,虽然各所学校都使用了该功能,但是使用方式不够严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基本都为合格,并没有按照实际表现评分。统计结果显示,学分管理模块的总评价相对较高,“不满意”态度只占2.4%,“很满意”也达到了14.3%,“满意”将近20%。

3. 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从反馈结果看,各所学校对于不同模块使用频率基本一致。在有效的11份市版问卷中,只有18%的学校是每次都使用,其中“完全未使用”占36%,而“偶尔使用”的比例达到46%。接受访谈的7所学校中,有2所没有使用该功能,其他5所学校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该功能。

目前,各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还多处于探索阶段,“未开展”学校比例高于“比较完善”比例。分析影响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因素可以看到,所提供的三种原因所占比例都很高。可见,影响其开展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课时紧张、教师缺少必要经验以及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访谈我们总结出影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原因:一是课时问题,不能保证足够的课时去开展新课程;二是质疑学生实践学习后取得学分的价值;三是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新课标要求开展的实践课程不一致,学生通常是将作业以传统纸质方式在校展览,不方便录入系统。

4. 综合素质评价

在综合素质评价维度,多数学校只使用上报功能,而日常评价功能的使用率极低。在学生日常评价模块中,过程性评价的使用率远高于日常评价和学习档案袋等功能。

对于综合素质评价使用情况的访谈反馈,与问卷结果一致,绝大多数学校只使用了上报项,其原因可以总结为:系统操作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随时随地进行过程性评价;班主任时间紧、任务多,而评价工作量很大。

限制新课改实施的原因分析

1. 总体情况

依据反馈结果,在众多限制课程管理软件实施的因素中,占据最高比例的两个因素分别是机制因素(所占的比例超过50%)和工作压力因素(43.2%)。

2. 个人因素

“对新课改的认识”最严重地制约着教师们对该软件的使用和实施,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工作习惯也对他们应用该软件起到负面作用。此外,教师们反馈的个人因素还包括工作量太大、没有时间、课时多等,这些因素我们归因为工作压力因素。

根据访谈结果,教师对课程管理软件认识不足的主要体现在:对新课改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不知道软件如何应用;没有足够的课时去开展新课程改革标准中要求的综合实践课程学时等。

3. 机制因素

(1)机制概况

在机制因素方面,各个分因素所占的比例都较大。在这些因素当中,“与高考脱节”“与学业考试脱节”是最为关键的原因。而且“缺少激励制度”和“人员分工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此外,还有教师评价“软件再好,各级领导不重视,那也徒劳”,反映了很多学校的现状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怨言中相互推脱,效率较低。

(2)人员分工

从接受调研的教师所占的比例看,教务处、专门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所占人员比例最高。

进一步探究新课改工作在不同学校中的分工情况,44份有效问卷中,反馈了该校具体分工情况的为34份。其中12份表明,由一名人员从事该新课改所有的工作;12份问卷显示分工合理;其他学校多是“一人负责,其他相关人员辅助”的格局。

综合调研问卷及访谈结果可以了解到,目前新课改软件人员分工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校还没有明确的人员分工制度,负责具体实施该项工作的人往往没有足够的权限分配任务,无法引起其他相关人员的重视,从而无法调动相关教师的参与。

(3)学分机制

新课改中增加了学分的要求,本调研就各所学校的“学分评价体制”进行了分析。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的学校是有学分制的,但是认为学分制度健全的比例却不到20%。

(4)激励制度

学校是否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影响到教师执行新课改的积极性[3]。经调研发现,目前在这方面各学校所做的努力还很少,很多教师不知道是否有相应的激励政策。

4. 社会因素

教师们认为“社会关注小”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其他因素所占的比例不高,甚至有25%的教师认为社会因素不影响新课改软件的实施。

5. 培训因素

高达27.3%的试点用户认为培训因素对开展新课改软件的实施是无影响的。但是根据统计结果,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才有可能会对新课改实施起到积极影响。此外,还应对不同的教师开展个性化的培训。

6. 工作压力因素

通过调查显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因素与使用课程管理软件无关。其中,工作任务多和与实践工作无关在最大程度上起到限制作用。此外,教师的时间有限而课时多也影响到了软件的实施。

利用课程管理软件推动教育管理实施的策略针对以上调研和分析,对有效推动课程管理软件实施的策略建议如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措施条件保障到位,以新课改为导向的完备运行机制。

1. 教育局

(1) 明确课程管理软件的定位,确立课程管理软件的管理制度。为保障课程管理软件的实际执行力,需要自上而下地提高对其的认识;建立专人负责的管理小组。以教育局为核心力量形成各司其职的管理小组。具体建立健全新课改各方面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如有专人负责学分制度、开课方案等。

(2) 建立健全督管制度。教育局严格要求学校认真执行课程管理软件的实施,引起广泛重视。定期到学校进行检查,确保上报数据的有效性。

(3) 开展更深入、广泛的培训。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分别进行培训,培训不只是针对软件功能,还需包括课程管理软件定位、目标、实施方案等。

2. 学校

(1) 依据相关文件及培训,明确课程管理软件的定位及管理办法,在学校范围内提高认识程度。

(2) 建立健全专门的实施小组,明确分工,教务处、班主任等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业务流程,共同协作完成数据的管理工作。

(3) 组织相关教师参与不同类型的统一培训,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邀请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进行校本培训。

(4) 积极参与教育局举办的各类相关活动,通过与其他学校教师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 形成配套的督管机制,由学校负责人监督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3. 教师

(1) 依据相关文件及培训,明确课程管理软件的定位及管理办法,提高个人认识程度。

(2) 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业务流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积极与相关同事进行配合。

(3) 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及活动,并展开自学。

(4) 提高个人信息技术水平,根据需要改变个人的工作方式。

4. 软件提供商

进一步推动软件的一体化工作,课程管理软件与其他教学软件结合,在同一系统中有着高度的兼容性和不重复性,不断致力于提高用户体验。

本文通过调研充分了解课程管理软件在试点学校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限制其使用的因素,为教育局、学校、教师及软件供应商等不同教学管理支撑角色有效开展及管理新课改相关活动提供真实、有效的客观依据,同时也更好地挖掘课程管理软件的需求指标,真正做到物适所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泽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徐建平,黄立志.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文献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 2005(1):8-10.

3徐爱弟.新课程高中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9.(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