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助推器

  • 投稿无非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32次
  • 评分4
  • 26
  • 0

喻玲玲

名师速写有人说她是教育“常青树”,有人说她是“妈妈老师”,也有人说她是“居委会主任”,2012年《合肥晚报》用整版刊登她的事迹,说她是“身边最美教育人”。她,就是安徽合肥师范附小的语文教师、班主任——喻玲玲,一位年过半百,耕耘杏坛三十二年的老教师。作为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演讲学会会员、合肥市学科带头人、合肥市教师培训基地专家,她多年来致力于班主任、语文教学研究,并参加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

她性格活泼开朗,待人和蔼可亲。走近她,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她爽朗的笑声。

在学校,她是最年长的班主任,“良师益友”是学生们对她的最高评价。在她的词典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日为师,终身朋友”。她常常把教育比作“爱情”,六年一届的班主任工作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爱情故事”。她主张“爱情”应倾心经营、智慧经营。她认为理想的班集体应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魔力世界;一个来了还想来的魅力乐园;一个来了就走不了的温馨小屋”。

在教学上,她是一位永不疲倦、积极探索的语文老师。她的课堂轻松自然、充满欢乐,追求“生本课堂”、“高效课堂”是她的终生梦想。她说:“我思,故我在;我学,故我在;我爱,故我在。”善思,使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始终站在教学的前沿;好学,使她积极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跟上现代教育的节拍;热爱,使她青春永驻、激情四射,笑迎一个又一个挑战。

醉心于教育事业,她最爱唱这样一首歌:

因为教育,是毕生梦想,所以再累仍是幸福模样;

因为教育,要用心培养,所以随时可以为之疯狂;

因为教育,我不会沧桑,所以再老还是年轻的模样;

因为教育,在每个地方,桃李满园竞芬芳,人来人往。

当下,信息技术已融入学科教学,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强大功能,冲击着传统的教学理念、结构与方法。它更是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的助推器,推动我们追求高效、生本课堂。

从2012年开始,我与同事们一起承担了一项省级课题《绘本作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主旨是充分挖掘绘本中“写”的元素,利用绘本中的作文资源,引导学生补写、续写、创编等,培养孩子们写作的想象力。开发校本课程与运用现成的语文教材不同,不仅需要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还应让校本课程辅助、补充于主题课程。所以,其开发运用的过程也应该寻找适当的时空节点,使之自然而然地服务于主题课程,让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校本课程真正得以立足于课堂。

课程资源无限量,搜集过程变得简单、快捷

做绘本作文教学的课题, 第一步就是搜集绘本。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资源,尽管工作量是庞大的,但信息技术使它变得简单快捷。教师们运用百度、云盘搜索到大量的绘本资源,如绘本在线、绘本馆、500本经典绘本、中外优秀系列绘本等。教师们还到各大书店、学校图书馆搜集一些网上查不到的优秀绘本,用相机或手机拍摄下来制成PPT传到资料库。第二步是整理资料,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绘本都适合用来进行绘本作文教学。课题组按照小学的三个阶段(低、中、高段)归纳整理新课标在各个学段的习作要求,再结合语文教材中习作课程内容,确定各学段习作训练点,相对应地列出绘本序列,这样就建立起一个系列性强、便于操作的绘本作文教学资源库。

对于这项纷繁复杂的工作,信息技术真是一个强大的分解器。借助它,我们把巨大的工作量分解开来,教师们工作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又是强大的压缩器,把巨大的绘本资源全部浓缩到优盘或邮箱里,运作方便,携带轻巧。信息技术还为课题研究创设了无限的工作空间。由于我们研究的是校本课程,没有固定的场所、时间去做研究,但这些问题在信息技术面前迎刃而解,教师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研究课题,通过QQ、微信、博客等,用手机或电脑随时交流、分享、讨论。

课堂多轨并行,教学结构正在“翻转”

绘本作文教学研究的最重要一环是研究绘本作文教学策略,即借助绘本这个媒介进行习作教学,以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变得高效。以“读写结合”为总前提,我们探索了“同课异构”、“同课异环境”、“读、写、做一体”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绘本作文教学异彩纷呈。

1.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借助一本绘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挖掘。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同年级、学段的横向开发,依据相同的教学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点挖掘。

比如在四年级教学中运用《蚂蚁和西瓜》绘本(如图1),引导学生想象写“蚂蚁搬西瓜的故事”、“蚂蚁搬西瓜的场面”、“蚂蚁们的家”等。与此相应的是一些写作方法的训练,如场面描写(总分的构段方式、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等)、叙事描写(写清楚、写具体等)、观察作文(观察、写作的顺序等)。以绘本为抓手再向生活拓展,可写《一个××的场面》(劳动、运动会、春游……)、《我的新发现》(发现动物、植物的特点,发现的过程,寻找答案的过程……)、《我成功了》(写出事情的一波三折,把事情写清楚……)等。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不同年级、学段的纵向开发,还以《蚂蚁和西瓜》为例,在低段可选择一幅或几幅图进行语言训练。

如图2,让学生看图完成句子“一只蚂蚁来了,它,西瓜一动不动。又来了一只、两只、一群蚂蚁……”把句子写完整。这项工作在亲子、生生、师生阅读中,通过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赛一赛、猜一猜、玩一玩、记一记、写一写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积累语言。在中段可进行内容拓展,以绘本为抓手,围绕绘本故事所描写的内容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习作,使表达成为一种自然流露。高年级重点是主题感悟,延伸习作写调查报告,如《神奇的蚂蚁家族》,写自己从蚂蚁搬西瓜得到的启示,如《团结就是力量》,也可以进行应用文训练,如《给蚂蚁们的颁奖词》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最基本的物质前提和硬件保障。通过多媒体展示绘本,鲜艳的色彩、蚂蚁搬西瓜的壮观场面,伴以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释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2.同课异环境

我们还尝试运用同一绘本,在PPT、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等不同的环境下教学。如在绘本《方格子老虎》的教学中,PPT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读故事—找出文本写作特点(对话描写)—揣摩写法—迁移内化(写作:假如方格子老虎来到森林里,别的小动物看到它会怎么说?)整个教学是一个知识、能力的迁移过程,绘本是“例子”和“标本”。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上台画出文本中的对话描写,再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软件让学生运用拖曳、遮盖、放大等多种方法,体会对话中提示语的作用和写作技巧,最后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文,当堂批改。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的操作中完成,多重交互是教学的最大亮点。网络环境下,教师们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习作中的“对话”描写这一知识点,拍成微视频上传到班级QQ群,请学生课前观看,带着问题上课。整个课堂教学只用来答疑解惑、训练巩固。同课异环境的教学研究,让我们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翻转”。课堂教学定会由讲授到多重交互,最后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变为现实。

3.读、写、做一体

由读到写,由模仿到迁移,最后能自主地创编绘本是绘本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把绘本的写作与美术课整合,尝试读、写、做一体的教学策略。比如在教学《我爸爸》绘本时,首先请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书中有很多比喻句“我爸爸真的很酷,他像……”我们让学生按照爸爸的特点,也写个这样的句子。孩子们兴致很高,写出了“我爸爸像牛一样能吃苦”、“我爸爸像蜜蜂一样勤劳”、“我爸爸像大树一样高大”。接下来,我们再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理由,哪件事最能表现爸爸的这个特点。学生自然地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了不同的爸爸,如“爱发火的爸爸”、“关心我的爸爸”等。第二节课,请美术教师教学生做绘本,教师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绘本作品,如刷刷书、卡片书、心形书等,再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图案,如剪纸、蜡笔,甚至用棉线、废布、色块等。很快,一本本精美的绘本诞生了。这种教学是成功的,它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玩中做的教学思想,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效果得以充分展示、共享,教学评价变得多元

校本课程的研究效果如何,关键还是看教学效果。如何展示教学成果?信息技术提供了多种平台。课题组建立了QQ群、博客、电子作文书等,学生写完习作可以随时配上不同的插图,传到网上。因为是自己写的,所以大家都爱看,家长也爱看,真正达到了展示、共享的效果。

绘本作文的效果最终以作文形式表现出来,如何评价作文?课题组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我们采用“三阶评价”模式。一阶,即网评。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上传到班级博客。由于博客的开放性,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对待,评价也从传统课堂上的师生、生生批改,变成了多元批改。比如学生、家长、教师或任何关注的人等。通过浏览留言,也能及时反馈、整合别人的批改意见。二阶为师评,教师搜集、阅读学生习作,了解留言情况归纳整理,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及留言,制作成课件。三阶是师生评,点评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如猜一猜,教师读出某一精彩片段或富有个性的留言,让学生猜是谁的习作(意在鼓励学生自觉地去浏览,关注别人的习作),并口头评价别人的习作;说一说,教师说出习作中某一细节(知识点),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实践说说应该怎么写(也可以自由发挥);改一改,借助白板展示典型习作,集体讨论,修改习作,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添加、删减等积极参与到修改中来,最后,教师通过点拨、建议等,引导学生学会习作,学会修改;议一议,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选出一篇习作,共同讨论修改意见,再全班交流修改建议等。

以上是我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的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这项课题研究的成果。当然,通过课题研究,我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一些值得关注或思考的问题。首先,是多媒体的过度运用,课堂上大部分是人机对话,减少了人本对话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对绘本的感悟,更多依赖声、光、电,弱化了绘本本身的魅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其次,过多使用电脑、键盘,学生看到的是电脑上的文字,弱化了对文字的审美能力。中国文字是门艺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学生不看书写体,不写或少写汉字,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再次,信息技术的快捷方便、网络的广泛运用对语文教学而言是把双刃剑。很多学生的习作不是写作,而是“粘贴”,养成了抄袭恶习。新课程强调“习作要写独特的感受”,而“独特”的前提是“真实”。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又使学生不愿去写“真实”的作文。所以,在许多充满正能量的习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格式化”的“八股文”,很难看到充满生气有灵气的作文。再者,网络上的习作评价,也是正误并存,学生很难辨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误区。

无论如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教育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随着教育云平台的逐步建立,电子书包的广泛使用,现代教育大容量、个性化、方便快捷的优势更为明显,未来的语文课堂还将有更多翻天覆地的变化。诚然,如何处理好人、本、机的关系,文化传承与多元发展的关系等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找到适当的契合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教育,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定能走在现代教育教学前列。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