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课程的分析报告

  • 投稿蓝调
  • 更新时间2016-01-05
  • 阅读量888次
  • 评分4
  • 65
  • 0
 摘 要: 为助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作者以高校《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践,并对该课程的定位与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报告。 
  关键词: 食用菌 选修课 课程分析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曾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技术经验[1]。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食用菌栽培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了迅猛发展[2]。目前,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但还不算强国,近6—7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就走过了日本、韩国等20—40年的发展路程,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年代[3]。因发展迅速,产业基础不扎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人才”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除针对食用菌专业(或方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外,为生物相关专业学生开设《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食用菌产业发展都大有裨益。现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开设的《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进行课程分析报告如下: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食用菌栽培学》是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设施农业与工程、农学、植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2学时,实验10学时。开课前要求提前学习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这些先学课程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 
  《食用菌栽培学》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属专业拓展课程,是高等学校生物相关专业的一门实用技术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生就业、考研等都拓宽了道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形态、育种及栽培的基础知识,明确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和改造食用菌。 
  能力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栽培及资源开发等打下坚实基础。 
  素质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解决食用菌生产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在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用技术的介绍,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重点传授给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稳定,但实用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新改进的,学生应学好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学会将这些知识灵活地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取得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课程共设置三个教学模块:基础模块、实用模块、实践模块。 
  基础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食用菌形态结构与分类、遗传育种、生理、生态与分类等,共10个学时; 
  实用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消毒灭菌、菌种生产、鉴定与保藏、3种典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术、食用菌储藏加工与病虫害防治等,共12个学时; 
  实践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母种的组织分离,原种的制作与接种培养,平菇生料栽培及盐渍菇的制作,共10个学时。 
  通过先学理论,再学技术,最后实践的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强化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选修此门课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通微生物学、植物学及作物栽培学基本知识。通过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察调研,发现选修此门课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感兴趣而选,还有一部分则是为凑学分而选。因此,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门课的一个关键;另外,学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主要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大三的学生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而大四的学生则因考研等原因,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最好在有限的32学时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中存在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讲授真菌菌丝体生长特性时,引入“蘑菇圈是怎么形成的?”,更加直观地解释菌落的辐射状生长;在讲授食用菌生理学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金针菇是在逆生长吗?”话题,说明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在讲授杀菌消毒剂内容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蘑菇中含甲醛吗?”话题,解释外源甲醛与内源甲醛的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和我们密切相关的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些话题,又都与我们这门课程有关,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抛出后,先由同学们自由发言讨论,再由老师总结、更正并联系所讲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在教学中还可以灵活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4]。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和课时情况进行分组,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每次课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增加学生汇报环节,允许学生围绕《食用菌栽培学》的各个方面制作PPT并汇报,并将此项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分。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同学们在搜集资料,制作PPT、做汇报和听汇报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是正常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从同学们反映的情况看,实施效果良好。 
  教学手段方面,因《食用菌栽培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单纯靠文字和讲授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的综合运用,使所讲授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但之前使用的部分视频偏老,所以对效果有一定影响,正在逐步寻找和替换成较新的视频资料,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采用以教评教法和以学评教法相结合的方法[5]。以教评教法主要通过学校学院及教研室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材料的监督检查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以学评教法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关注状态、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知识获得的满足感,等等。主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及课程结束时学生上交的意见建议条获得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及效果的反馈,以便不断改进提高。 
  作为一门选修课,《食用菌栽培学》适宜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多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考勤10%,实验40%,课程成绩50%(含课上汇报20%+课程论文30%)的分值设置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自强.关于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几点思考[J].食药用菌,2015,23(1):15-16. 
  [4]马洪艳.高等农业院校食用菌实践教学的利弊分析和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46-347. 
  [5]牛贞福,国淑梅,徐金强,颜亚男,高霞.基于职业能力的《食用菌》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383-385.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