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 投稿令狐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457次
  • 评分4
  • 99
  • 0

文/张春丽

摘 要

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具有全面发展幼儿身体素质的价值,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愉悦情绪体验,有助于提高幼儿运动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当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着眼于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教学评价三方面对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做出了阐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幼儿 体育活动 有效性 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统一的健康教育观: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幼儿运动能力,增强幼儿的体能,更高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有效地促进幼儿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而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当前有些幼儿园,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因场地小、班额大、器材少,更因为迫于安全压力,生怕孩子在户外活动中出现意外,就很少甚至完全不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由此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即使能够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教师的活动目标意识和计划性也不强,容易目标“一刀切”:即拿相同的目标要求全班的幼儿,导致能力强的幼儿“吃不饱”、因活动难度低而缺乏兴趣、而能力弱的幼儿则“不敢吃”,因活动难度过高而缺乏信心,长期以往,致使幼儿缺乏活动与锻炼身体的机会,体质出现普遍较差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树立保护与锻炼相结合的体育观,切实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促进每一位幼儿健康成长。

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活动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活动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怎样才能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提高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有效策略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的策略

准备阶段的策略,主要指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处理问题的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设计是提高体育活动实效性的策略之一。

(一)优化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每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水平都较前一阶段有着质的飞跃,但每个个体的发展又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户外体育活动内容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体力、智力和能力条件,科学地选择和安排。幼儿园以往的体育项目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内容都放体育课中来完成,并且在具体的一个活动里教师准备的辅助体育器材基本是比较机械单一的,很难让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因此降低了活动的有效性,导致能力强的幼儿“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幼儿则“不敢吃”。随着幼儿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孩子们有自由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一刀切”的模式和内容,重新思考选择体育活动内容的多元化:少一些统一的内容,多一些适合个体的活动内容,增设一些特色活动(如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项目、感觉统合游戏课程等)来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可以有选择地参与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活动。如在我园的晨间锻炼时间,我们的老师将“超市”这一理念引入,分区域投放不同的自制体育器材(高低不同的高跷、长短不一的平衡台、不同形状的沙包等等),启发幼儿自己提出体育游戏主题,自主选择器材活动,在民主、开放、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活动,获得个体的自主发展。

(二)统一要求,细化目标,分层实施

活动目标规定了通过教育活动过程每个幼儿必须达到的基本发展要求,是面向每一个幼儿的,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教育活动目标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幼儿是目标的行为主体。为了增强我园教师目标意识,引导教师从“形式”引向“过程”,从“内容”引向“发展”,我们参照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户外体育活动目标,针对各个班内不同水平的幼儿,遵循层次性、操作性的原则,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如在大班助跑跨跳的大目标下,我设计开展了大班户外体育游戏《勇过鳄鱼湖》,小青蛙(幼儿)助跑跨跳过鳄鱼湖来躲避鳄鱼,在布置场地时我考虑到幼儿的跨跳能力(即跨跳的距离)有个体差异,将目标分层细化,把原本直线型的湖面改成了喇叭型的以供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过湖面的宽度(即助跑跨跳的距离),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助跑跨跳经验以后,可以选择更宽的湖面助跑跨跳,让孩子自我挑战。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体验了成功,将最近发展区变为幼儿现有的发展区。

(三)提高幼儿教师体育素养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多数幼儿教师只重视体育活动的形式,不关注活动开展的实效。其实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否富有成效,是决定在体育活动中能否有效地丰富幼儿运动体验、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提高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从加强幼儿园教师的体育素养入手,重视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系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育活动组织方面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发生在实施活动方案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策略。

(一)形式创新,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除了丰富优化活动内容外,还应注意创新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内容运用不同的活动方式组织活动。不同的年龄幼儿对游戏会作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小班幼儿喜欢情节单一、具有呼应性质的体育游戏,大班幼儿则喜欢一些具有竞争性质的体育游戏。因此,形式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在我园开展体育活动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了情景引导的游戏方式,增加游戏的情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为了让幼儿对同一个游戏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们活动时根据同一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情节。小班游戏《我是小司机》第一次玩时,幼儿手握方向盘(呼啦圈)在停车场自由体验开车,当幼儿学会把握方向盘开车后,则引导小司机上马路开车,将幼儿带入布置好的马路场地开车,并且将红绿灯的游戏也融入进去,小司机要遵守交通规则。下一次再玩这个游戏时,引导小司机上高速公路,速度要开的快些,然后途经加油站、收费站等环节增加游戏的情节,来持续他们的兴趣点。

(二)因材施教,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在体质、能力、健康状况及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要区别对待。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儿童所具有的独特能力的组合存在着质的不同,难以从量上加以排序、分类。每个儿童都拥有相对于自己或是相对于他人的智力强项,教育旨在帮助儿童发现、培育自己的智力优势,并以强项带动弱项的学习,建构自己的优势智力组合,实现自身全面、和谐地发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尤为重要,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幼儿,将会导致强壮幼儿的锻炼效果不明显,或是损伤体弱儿的身心健康的现象。最重要的是指出幼儿之间潜能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承认这些差异,并善于利用这些差异于教育的过程,以求得教育过程的优化,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善于观察,识别强弱。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关注每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采用观察记录法,根据记录准确分析幼儿的行为,科学地认定幼儿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将幼儿按能力分组,实施分层活动,为幼儿的弱项发展提供空间,为幼儿的强项提供舞台,从而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策略二:寻找突破口,以强带弱。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同伴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为什么我的球总要跑开而××却拍得那么好?由于年龄的限制,幼儿还不能辨证地看问题,在受到挫折以后,更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久而久之,容易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分析原因,消除困惑。同时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肯定、赞赏幼儿,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幼儿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心,用这个积极的内驱力去发展自己相对的弱项,使孩子充满自信地实现个性发展。

策略三:同伴互助,以强助弱。教师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让强项幼儿帮助弱项幼儿发展。在生生互动中,强项幼儿会主动或自然而然地作用与弱项的幼儿,使弱项的幼儿在其带动下逐渐发展;而弱项幼儿为满足与强项幼儿一起互动的需求,不得不学会协调、控制和管理自己。因此,教师要为生生互动提供机会,创设条件。例如,在大班练习跳绳时,我就让跳得好的幼儿找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两个好朋友一个人跳,一个帮着数次数。然后轮流进行。这样一来,两个幼儿可以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而且还可以较好地控制幼儿练习的密度,使身体充分运动,动静交替,不致于幼儿一直跳,活动量直线上升,运动强度太大。

策略四:建立自信,变弱为强。幼儿对自己的弱项往往没有发展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支持幼儿的弱项发展,根据幼儿的个体特征,引导幼儿发展自己的弱项。当幼儿在发展自己的弱项中找到兴趣和获得某种满足时,他将乐于探索,并逐步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成功的体验会让他有信心挑战一个难度更大的领域。在组织大班户外体育游戏《勇过鳄鱼湖》时,小青蛙要助跑跨跳过鳄鱼湖来躲避鳄鱼,在布置场地时我就将原本直线型的湖面改成了喇叭型的以供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过湖的距离(即助跑跨跳的距离),让助跑跨跳弱项的幼儿先选择的湖面窄些,体验了成功后再鼓励增加难度,这样既呵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又引导了幼儿发展了自己的助跑跨跳能力。

(三)科学安排运动量,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时间

新《纲要》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的效率。而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消极等待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中班的拍皮球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逐一排好队伍,然后统一个一个发给幼儿皮球,这样就占用了很多的时间,接着又在老师单纯的“听——看——记——练”的教学模式下活动,幼儿自主练习机会很少,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不感兴趣,甚至开始捣乱。从整个活动的实效性来看,不会拍的幼儿被能力强的干扰,没学会拍球方法,而能力强的幼儿在拍球花样性上没能创新,可以说这是一个低效的活动。其实老师如果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在指导方法和教学策略上有所调整,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活动开始就让幼儿分层分组拿好球做准备运动,比逐一发放皮球节省很多时间,然后让会拍球的幼儿先玩球去探索球的花样拍法,老师先启发不会拍的幼儿看示范动作,再指导幼儿集体练习,然后个别练习。在幼儿个别练习拍球时,老师再去指导能力强的幼儿花样拍球,这样全班幼儿都充分运动起来了。

另外,在安排和掌握游戏活动时,不能使活动量直线上升,或者强度太大,要注意动静交替,运动量大小结合,免得幼儿过度疲劳而影响健康。判断幼儿的体育活动是否适度,可以采用观察面色和测试心率的方法,以便于及时掌握和调整。因此每次体育活动既要让幼儿身体得到充分的活动,又要避免活动量过大。

三、教学评价时的策略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一部分。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新《纲要》指出在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时应注意:应承认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个体性(发展性)的评价。

(一)评价应科学合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如在大班跳绳活动中,有的教师常常在幼儿还不会跳时会说:“你看××真棒!你怎么还没学会呢?”无形中就给了孩子压力!其实老师可以鼓励他说“你一定行的,我们一起来慢点跳好吗?”孩子就不会那么紧张;老师在看到幼儿跳的动作不协调时,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跳得怎样?”其实老师的本意是帮他纠正动作,结果却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如果老师轻轻走到其身边说:“好的,你很努力,要是脚跳低一点你会更轻松些,试试看。”这样孩子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明白了动作改进要领,评价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二)评价应具体,具有针对性

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在组织中班游戏《螃蟹过河》时,幼儿分小组比赛时,我始终表扬第二组的小螃蟹速度快、表现好。输的组孩子总是说“唉,真倒霉”。两次游戏结束后,这时乐乐说:“不就是好朋友脚步同步走嘛!”乐乐这一说提醒了我:对呀!我怎么忘说了呢?于是我马上让幼儿示范动作,让孩子明白动作领,然后鼓励幼儿再来一次,这一次果真是第一组赢了,这得归功于乐乐。

(三)评价要及时,具有激励性,指向活动的全过程

有些老师习惯于在活动结束时进行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将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因此,老师要在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好体态语言进行即时评价,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突现的切入点,给予孩子即时的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