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教师课堂语言发展幼儿自主学习

  • 投稿曹哲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30次
  • 评分4
  • 23
  • 0

江苏启东和睦幼儿园 周晓庆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是指幼儿自己主宰的学习,具有能动性、有效性,相对独立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而我们课堂中很多语言正是培养着孩子的自立,自为,自律。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我们的课堂语言。其实我们课堂中最朴素的语言有着巨大的力量。“谁想上来试一下?”就是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很快就要完成了,加油!”就是培养幼儿以意志控制,坚持学;“相信你一个人能完成”,就是鼓励幼儿独立操作。可见,用课堂中朴素的语言可以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课堂中用这些语言时,我们每天都在嘴边重复着,却没有那么强的意识性,没有从发展孩子自主能力的角度去提升,我们更多时候只为了课堂教学流程,而没有去强化去研究去等待去提升。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疏忽了教育契机。

一、剖析自主学习的内涵

(一)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

“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

自主学习现在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侧重于考察影响幼儿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既可以被看作一种能力,又可以被看成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经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指导这一外部条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也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教师的指导之外,幼儿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能学),内在的学习动机(想学),一定的学习策略(会学),意志控制(坚持学)的内部条件,也需要教师指导的外部条件。

二、“自主学习”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是幼儿“自为性”的表现

“自主学习”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是幼儿“自为性”的表现。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知识的学习上。

自我选择性是指学习主体在探索中对信息的由己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经学习主体的选择才能被纳入认知领域;选择是由于被注意,只有经学习主体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选择而被认知(故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

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其新知识的形成和建立过程。在这过程中由选择性注意所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是学习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学习则必须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而从头脑中选择提取的信息是学习新信息、新知识的基础。这两处信息经由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而发生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

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主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这种实践理念及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对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构知识是对真理的认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而实践理念模式则是以现有真理性知识为基础,并超越了它(即是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

那么在日常课堂中,我们怎么利用课堂语言去发展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品味课堂语言的作用

(一)课堂语言满足幼儿自我意识,促进幼儿思维自立性

“自主学习”需要“自立性”。

那就需要幼儿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1) 一句简单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鼓励孩子独立。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2) 我们课堂中常说的“你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就是鼓励孩子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3) “老师什么时候让我们自己做?” 当老师还在示范,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这时老师说:“我们赶快来试一试吧?”就是在满足孩子自我独立的欲望。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4) “这个办法行吗?不行再试试!”就是鼓励孩子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而一句“你一定能行的”“再试试看” “自己想一个办法完成它”“你最棒了”这些朴素的话语,这些简单的鼓励,能让孩子学习更加自立。

(二)课堂语言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促进幼儿认知“自为性”

“自主学习”需要“自为性” 。自为性就是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我们课堂中很多语言正是培养着孩子的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现在让我们再来细细品味一下。

“咦!这是什么呀?”“呀!真是太有趣了,怎么回事呀!”这些简单的话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幼儿的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那一种办法更好呢?”“再试一次,比较一下”能促进幼儿的自我选择性,发生的选择性学习。而一种信息要引起注意,主要是由于它与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相一致。由内在所求引起的对信息选择的注意,对头脑中长时记忆信息的选择提取运用从而发生的选择性学习,是自为学习的重要表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能促进幼儿自我建构性的形成。因此,建构知识即是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即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保留,又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想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还会怎么做呢”能促进幼儿自我创造性的提高。这种超前认识是由明确的目标而导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主体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库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信息被充分地激活起来,知识系统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并使学习主体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

可见,不管是探索性学习、选择性学习,还是建构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都是自为学习重要特征显现,也是学习主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探索到选择到建构、再到创造的过程,基本上映射出了学习主体学习、掌握知识的一般过程,也大致反映出其成长的一般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

(三)课堂语言教会幼儿意志控制,促进幼儿学习“自律性”

“自主学习”需要“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

(1)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如“再试一次”“你一定能行的”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它在行为域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自律性的外在表现。因此,自律学习也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只有自觉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2)自律学习体现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它确保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知识。如“很快就要完成了,加油!”就是培养幼儿以意志控制,坚持学;“相信你一个人能完成”,就是鼓励幼儿独立操作。

过去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这些语言习惯得相当于口头禅,今天我们不能再把这些朴素的语言看作简单的教育流程,我们应该把这种朴素的语言强化强化再强化,把这些简单的问题放大、放大、再放大。在课堂中,我们应该用心地设计这些问题,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些语言。

总之,作为幼儿自主学习这件事,我们说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好,说这是一种学习活动模式也好,是可以通过我们这些教育者去培养去促进,从而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去研究去等待去强化去提升。品味这些朴素的课堂语言的用处,等待孩子的反应,强化它的使用,提升他的效率。利用这些简单的课堂用语支持幼儿自立,鼓励幼儿自为,培养幼儿自律,从而增强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