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及应对对策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1-19
  • 阅读量6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十分迅速,学前教育受到重视。在人的一生中,三到六岁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龄阶段。我们将从孩子的幼年着手,根据孩子们在幼年时期内心活动的特点,孩子性格的形成,习惯的养成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讨论得出这些结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如何帮助同龄的幼儿饱满自信他们的精神为目标,让他们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进入小学这一新的阶段,并在即将进入小学前让他们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思维方式以及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手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应对对策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最近几年,学前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程度不断增加,并逐步实现正规化、科学化,与义务教育紧密衔接。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育者努力提高其质量和水平。


  一、研究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的意义


  当幼儿开始进入三岁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契机,如幼儿突然间说出一些特别奇怪或者是特别有哲学意味的话,而且有些幼儿很容易恼怒,开始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让成年人无法理解。实际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老,七岁看小”。该谚语揭示的是,幼儿在三岁时的脾气秉性,可以预测出他在老年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而其七岁时的行为特点,则可以预测其七岁到十二岁之间的行为特点。所以三岁是一个孩子走向具有个性的人生的起点。因此,为了更科学地用教育手段来引导3-6岁的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处事原则,研究其心理特点非常关键,只有明确3-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在教师配置上存在缺陷,过度关注幼儿学习、兴趣、生理等方面的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幼儿园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辅导技能,对于幼儿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状态认识不清晰,导致幼儿发生异常行为,不能对幼儿及进行正确的疏导。


  (二)理论脱离实际


  虽然我国在幼儿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经验的心理辅导员无法长期在幼儿园内进行心理指导;二是在开展心理辅导时又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无法深入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效果不佳。


  三、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对策


  (一)构建适宜的游戏环境


  要基于开放教育理念,打造能够支撑幼儿进行适宜游戏活动的环境。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实际上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支撑空间,这一空间需要适宜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要支持幼儿自由探索,就需要创造一个适合的自由开放且丰富多变的物质活动空间。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因地制宜地优化园区空间,利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来打造幼儿游戏活动场地,在具体实践当中通常会依托幼儿兴趣、需要、经验以及发展水平乃至游戏活动的需要来改造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同时适宜的精神环境可以让幼儿与教师处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引领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升幼儿的安全感、信任感,进而养成良好的品格,因此要考虑幼儿的需求,根据幼儿的需要求创造环境。


  (二)让幼儿的智力科学发展


  智力除了遗传的因素以外,环境同样可以刺激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研究显示,智力的成长是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对普通人来说,后天的影响甚至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大脑的发展主要是在幼儿阶段,多个方面共同发展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成长。观察力对孩子们来说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用手解决问题同样是一个智力成长的过程。通过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大脑的潜在活性,达到智力成长的目的。


  (三)实现家庭与课堂教育融合,共同促进心理教育效果


  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不能只依靠教育机构,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将课堂与家庭进行有效的连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互通,才能真正为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打好基础,做好保障。在沟通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将幼儿的课堂表现、行为习惯以及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经验等传授给家长,而家长也要及时准确地将幼儿的言行举止告知教育工作者,只有幼儿相关信息的及时有效互通,才能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针对性,实现心理教育效果的共同促进。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机制也跟在后面快速健全。尤其是幼兒学前教育现在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已经成为了家长们茶余饭后的谈论热题。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可以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素养,让这些幼儿长大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