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的传承构想——以开发利用“广西戏曲艺术”为例

  • 投稿晏耀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546次
  • 评分4
  • 25
  • 0

周 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系,广西 桂林 541001)

摘 要: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项目,在地方民俗旅游中具有深远意义。曲艺可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能为旅游开发所用的曲艺人才。这不仅为旅游产品增添地方色彩,提高文化含量,也能较好地传承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旅游开发;“非遗”传承;戏曲艺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5-0158-03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周琳(1962-),女,广西桂林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一、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曲艺的发展在历史上的精华作用

首先,我国传统曲艺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千百年来在培育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灵方面,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统一团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讲求“和合”、“团圆”和崇尚“德行”的人生态度,这些无一不在那些传统曲艺内容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张扬。

其次,传统曲艺在丰富发展自身审美创造形式的同时,还孕育出了众多的其他艺术形式,具有“母体艺术”乃至“母题艺术”的多重作用和功能。例如许多地方戏曲中,无论是从声腔到剧目,多是由相应的曲艺发展而来。

最后,传统曲艺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学名著的传播。我国不同时期的戏曲、评书的演出剧目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故事。民间艺人们或是将某一名著,用数日或数月的时间连续表演完,使中国古代那些优秀文学名著在民众之间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2.曲艺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建设性作用

曲艺在我国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传统曲艺的丰富和发展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曲艺节目,学说逗唱,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通过这些曲艺节目的演出,能够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既为这些喜庆的日子里营造了热情有趣的气氛,也使人民群众在娱乐消遣中获得文化享受。另一方面,曲艺节目能对现代社会的人民群众起到广泛的政治时事教育作用。我国不同时期演出的曲艺节目,都十分重视根据当时的时事政治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来创作曲艺内容,使广大人民种群通过观看曲艺节目时,既能获得文化享受,又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政治时事教育的熏陶。

二、曲艺的传承对旅游经济开发的作用

1.传统曲艺可以丰富地方旅游产业资源

尽管曲艺可算作是地方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却不能将曲艺归类为一般的旅游商品。由于曲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绝大部分优秀的民间曲艺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曲艺应多以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姿态出现。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离不开资金、物质、技术的流通和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曲艺需搭建起先进的商业营销模式,从而将自身所独有的文化辐射作用和商业效应相结合,如此便可在丰富地方旅游产业资源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促进开发传统曲艺艺术的发展和利用,对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伴随着人民生活和文化需求水平的逐步提高,如果将曲艺艺术融入地方旅游产业中,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物质层面的享受,同时还能获取良好的精神享受。所以,在开发地方旅游产业资源时,需格外重视对曲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根据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和精神需要,对属于“迟缓的艺术”的传统曲艺的针对性改革,使传统曲艺在不失掉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更容易满足现在人的精神追求。这样便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旅游产业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传统曲艺与大旅游理念相契合

所谓“大旅游理念”,就是在为了满足游客的不断增长、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的基础上,旅游产业链需不断延伸和扩展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和综合效应的旅游发展模式,其特征在于强调整个旅游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和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旅游理念的提出,着重强调的是旅游产业的开发不仅仅要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应该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休闲、美学和娱乐方面的需求。从这层意义来看,推动发展传统曲艺融入旅游产业,能够让地方旅游产业更加凸显出对大旅游理念的认可。首先,将传统曲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会对地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同时也不会耗费过多的硬件设施,只是紧紧围绕传统曲艺表演并凸显出曲艺的美学特征和地域性特征即可。其次,传统曲艺在丰富地方旅游产业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成为旅客了解地方民俗和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正契合了大旅游理念突出文化效应的特征。

3.曲艺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推动地方曲艺的发展

随着现代城市流行文化的不断蔓延和发展,现代歌舞类艺术和话剧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传统曲艺的生存发展空间,导致传统曲艺的受众人数越来越少,这是制约传统曲艺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现代流行文化的打造和制作多数依托于现代社会生活,人们在欣赏现代流行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打出和自己生活烙印有相似之处的共鸣。相比之下,传统曲艺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与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十分疏远。因此,虽然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曲艺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但是残酷的现实中却出现了传统曲艺生存和发展中令人担忧的现状。因此,探讨我国传统曲艺如何进行创新来适应现代受众的需求以及时代的变革,将传统曲艺与旅游资源开发结合,使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关心这些我国传统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将传统曲艺与社会大众之间搭建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将成为我国旅游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借助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能够丰富旅游资源多元化,反过来也能为曲艺本身找寻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三、广西戏曲艺术发展的危险趋向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有桂剧、彩调、文场、刘三姐歌谣、渔鼓等。2006年5月20日,广西戏曲彩调、桂剧、刘三姐歌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桂林渔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甚至失传的窘境,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1.专业艺人流失严重

广西戏曲艺术出现发展困境,人才危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尤其以专业戏曲艺人的流失问题最为突出。戏曲艺人的流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年龄老化的艺人陆续退出戏曲演出舞台。年龄老化的艺人的离开是客观规律,这个因素造成的人员流失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都是可预见的。二是由于个人原因而离开了戏曲行业。三是因为其他原因而离开了戏曲行业。如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戏曲剧团、剧院在成立的初级阶段,大量的基础工作和调查统计工作需要完成,造成人才培养和安置工作不得不延后。

2.承业艺人稀缺断代

本来像老艺人隐退、中生代艺人出走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在后备人才方面进行良好的规划和输送,是可以有效弥补戏曲人才匮乏问题的。可是目前广西各地方的戏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隐忧。众所周知,学戏是一个比较苦的行业,一是学的周期长,学员得从娃娃学起,没有个五六年的培养是难以成才的。二是艰苦,学员每天要起早贪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是没有人身自由。生源的减少导致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出现断代,这种断代现象的出现对广西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3.传统戏曲剧目失传失真

近些年来,我国民间传统曲艺失传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戏曲行业也未能幸免于难。据统计,中国戏曲剧种从上世纪50年代统计的368个,减少为80年代编撰《中国戏曲志》时的317个,再锐减到2005年的267个。多达101个剧种在短短50年间已化为历史。即便有些剧种被及时的保护延续了下来,可随着那些老艺人的离去,很多还未得到及时传承的古老的优秀剧目和表演技巧,也很有可能就随同老人一同永远埋入地下。以著名的广西彩调为例,广西彩调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可是在1927年前后,彩调艺人备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1962年广西文化局委托广西戏剧研究室召开了为期64天的彩调老艺人座谈会,共有43位彩调老艺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共挖掘记录了传统彩调剧目568个、传统剧本245出、各种唱腔、曲牌、锣鼓牌444个。虽然这次会议拯救了一批彩调艺术作品,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剧目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离世而失传。

四、曲艺艺术传承开发的建议

1.对传统艺人加强保护

首先,相关政府单位应加强对曲艺艺人的普查、认定和建档工作,对艺人进行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对传承环境、传承制度和传承人的保护。而千百年来这些传统曲艺的传承人都是通过能工巧匠的口传心授,使那些民族的记忆和文明的脉络得以保留和延续。虽然对曲艺艺人的调查和认定是一项十分繁琐复杂的工作,可却能最大限度避免那些珍贵曲艺项目和剧目的消失。其次,关心曲艺艺人的生活。曲艺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单纯地依靠艺人个人虔诚的艺术信仰支撑是脆弱的。艺人们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保障,他们究竟能唱多久、能演多久就是个未知数。艺人们的生活现状必然会影响到曲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改善艺人目前的生活窘境,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待遇保障,才能使他们无暇他顾地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上来。

2.将传统曲艺继承性人才的培养纳入高教课题

高校可与曲艺艺术合作,利用学校的高品质教育文化资源,为曲艺艺术的传承找到适合的载体。例如高校先在学校里将曲艺艺术的普及工作先做起来,随后将曲艺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本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开发有关曲艺的课程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专业教育和研究的内容。同时,为了使学生能适应将来的曲艺教学和研究工作,高校可经常性的邀请一些曲艺名家艺人来为学生演出,使学生能近距离的感受领会曲艺所蕴藏的神韵和意境。高校还可以开设包括曲艺内容的公选课,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曲艺的热情和兴趣。

3.加强曲艺与旅游的联姻

曲艺文化和旅游的联姻,两者之间是个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必将获得双赢的效果。例如广西桂林除了在旅游方面,拥有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之外,还有这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的曲艺品种,如桂剧、桂林文场、桂林渔鼓、零零落等等。凭借深厚的曲艺文化底蕴,完全可以打造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将观光旅游与曲艺表演和民俗风情结合起来,创建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成为本地区的品牌,如此便可以大大带动曲艺艺术的传承,为曲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途径和空间。

总之,要解决目前城市旅游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需大力开发旅游的“非遗”产品,扩大旅游资源市场。同时,还需将曲艺艺术的传承与高校教育结合,用制度化教育产业化的方式,帮助曲艺实现由“输血”向“造血”方式的转变,努力为地方曲艺团体、各旅游景点民俗演出等输送合格人才。这样将实现旅游开发、“非遗”传承、高校发展的三方共赢,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何红玉.广西曲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桂林研究,2010,(1).

[2] 唐晓云,田穗文,吴忠军.桂林地方曲艺、戏剧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考[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1).

[3] 管岩松.曲艺是离人民大众最近的艺术——也谈“大曲艺观”[J]. 艺术百家,2010,(7).

[4] 周新友.高职音乐学生就业专业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6,(7).

[5] 潘莉.宁波地方的传承曲艺与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11,(2).

[6] 熊湘华.学校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03).

[责任编校:阳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