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微探

  • 投稿石二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371次
  • 评分4
  • 79
  • 0

农 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组织部,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便捷的网络生活和网络交往模式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带来重大影响;反之,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自我认知和心智模式势必反作用于网络道德。文章通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空间责任感,研究了心智模式下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心智模式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认知;心智模式;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5-0124-04

收稿日期:2015-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机制及平台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农毅(197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主研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它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社会日益平面化,在媒体与商业“共谋”的倾向中极大地影响甚至主导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呈多元化发展,在具有时代特征的心智模式下以其多元化的网络认知和行为特点反作用于网络道德,容易形成负面的相互推动。在这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和改进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进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学生的心智模式特点和发展规律引导该群体建立准确的自我认知、自我“映像”,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心理素质和成才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再而形成正面的相互推动。

一、大学生心智模式及网络空间责任感分析

心智是指人的内心状态和智力智能,包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抽象推理三个方面的能力[1]。由于当代社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加上大学生成长环境逐渐网络化,导致多元化与价值观并存。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心智发展的系列时代特征:即个性张扬与心理脆弱并存、个性独立与过份依赖并存、思想活跃与内心空虚并存、情感强烈与情绪化并存、理想主义与功利倾向并存、思想开放与个性压抑并存[1]。

与此同时,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和手机网民中接近1/3的为学生,其中的主要部分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大学生[2]。本文针对“网络空间责任感”专题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了抽样调查[3]:

1.信息信任度和甄别手段调查分析

由图1、图2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虽然对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有一定程度的警惕,但是在辨别真伪信息方面,没有非常理性和科学的判别标准。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培养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甄别能力和有效的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2.网络态度和网络观念调查分析

图3您怎么看待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及评论?图4您认为哪项是网络背景下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图5您怎样看待网络虚拟形象?

从图3、图4、图5数据显示,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会比较轻率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认为网络平台上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无关道德与责任。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一类网络陋习如何进行有效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高尚的、真善的网络道德观和网络行为习惯同样重要。

针对调查内容,本文还分别从不同群体(三个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党员学生)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党员及高年级的学生对待网络空间责任感的态度,明显优于非党员和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个人心智模式和组织心智模式理论,个人的心智模式离不开组织的心智模式,并受其制约。这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党员受党组织心智模式的影响以及高年级学生受心智成长的影响,其代表心智模式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和心理素质都有了较好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他们网络道德及网络人格地形成。

二、心智模式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

1.心智模式下自我认知的偏差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4]。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年代的独生子女,其成长的家庭环境、物质环境与以前的大学生截然不同。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他们在自我认知和行为表现中更多呈现的是叛逆、时尚、创新、活力和迷惘。同时,成人世界信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成功观”也在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给他们带来“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压力[5],导致部分同学把压力归咎于外因,而不是从自身的努力程度寻找突破。他们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贫富差距加重、就业困难与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现实和理想间的差距使得他们产生极大地失落感。为了平衡,很多学生将注意力投向虚拟的网络空间,在道德意志力不强、辨别能力差、自制力弱、对网络文化的识别和抗拒诱惑的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系列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网络言行和网络文化。这些自我认知偏差引发的后续反应都严重影响着他们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

2.网络环境下不良文化的侵蚀

网络是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阵地,大量腐朽颓废文化,特别是不良的资本主义文化对大学生的腐蚀力和煽动力极强,它们利用技术和资金的优势,通过网络信息进行意识轰炸,一方面对大学生心智模式形成中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进行哄骗,使他们背离了诸如爱国主义精神、博爱大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诚信精神,慎独精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之改变;另一方面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恶意造谣和攻击,并辅以网络论坛、聊天室和新闻跟帖等手段,就热点和敏感话题诱导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方向,从而减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思想上、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影响力,制造和煽动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不满情绪,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些不良的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明网络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心智模式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路径

个人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受自身性格因素的影响,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另一方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父母、老师、朋友、书本、学校、社会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路径的选择上,采取措施提升学生个体自我认知和搭建平台形成联动引领其心智成长要相提并重。

1.加强学生心智教育,推动网络德育

(1)创新心智教育方式方法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伦理准则和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历史观。当前,尽管道德传统受到西方人文主义及社会多方面的挑战,减轻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响力,但中华民族道德在在批判中弃其糟粕,在交流中取其精华,在实践中得以改造,并保持活力,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要创新大学生心智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教育学理论和心理技术等在大学生“两课”教育和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中,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注重融汇贯通,把“三观教育”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具体的理论学习和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意识、情感教育、心理健康等,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中。

(2)完善生涯规划与辅导机制

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与特定阶段的人生迷茫的矛盾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很好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成长、成才环节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才能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高校中应充分整合思政部、教务处、学工处、就业处等部门优势资源,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制定贴近学生职业理想和学科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大纲,让学生尽早接触生涯规划课程,完善生涯规划与辅导的机制,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合理的自我认知。

(3)强化信息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及信息能力。网络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信息互相充斥,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严峻的冲击和挑战,约束力明显下降。因此,高校中要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规范实施网络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个体学会调控对多元信息地选择和接受,形成自身的批判力和鉴赏力,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

2.构建网络德育平台,引领心智成长

(1)开拓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阵地

网络平台是高校大学生成长的关键阵地,对大学生心智成长的引导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活动虽然有一些实践,但当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开拓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阵地建设要注重主题网站和应用平台的系统化构建:一是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要利用思想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研发出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网络教育系统,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休闲品位;二是将网络道德教育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相融合,创设的主题网站和应用平台要能接地气,又能揭示网络道德对大学生人生价值提升发展的意义;二是推出网络学习平台将网络道德课堂教育与网络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并促进他们自觉地将所学的网络道德知识内化为网络道德责任和道德实践,逐步引导他们具有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自觉;四是将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即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想政治进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方式,是引领高校思政工作走出空洞说教和集体失语的重要举措。

(2)整治和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在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及大学生成熟心智模式时,正确的舆论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正确的舆论不仅引导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他们成熟心智的养成。而当前对大学生造成影响且传播速度迅速的舆论环境更多的是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因此,整治和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一是要加强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平台设计,在局域网建立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BBS、BLOG等平台,并加强管控机制建设,使其真正能够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平台;二是要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舆论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等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网络舆论,利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关心、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适时开展议程设置,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园地,成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桥梁[6]。

(3)积极推动线下线上活动相融合

网络德育平台的构建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平台建设成败的关键,而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度,线下线上相融合的教育活动载体的搭建尤其重要。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呈现出个性突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自主参与意识强的特点,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报告式”、“说教式”的教育引导模式,而对教育信息的自我探究、教育过程的互动参与的欲望更加旺盛,对能体现个人主体存在的表达需求更加强烈。因此,要加强丰富多样的线下线上相融合的教育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线下交流和线上互动,既让活动保“鲜”又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爆网络热点,使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更强,其隐性的教育传播机制使得教育效果才更为明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莼波.大学生心智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J].学理论,2013,(35):390-391.

[2] 张莼波.改善当代大学生心智发展现状的思考及对策[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152-153.

[3] 杨青山,胡丹.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研究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4

[4] 孟祥栋,王小丽.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形象和成长路径的自我认知[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1):27-29.

[5] 樊丽萍.家庭教育为何背道而驰[N].文汇报,2009,(10):7.

[6] 李冉.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48-49.

[责任编校:阳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