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道路还有多远  

  • 投稿石二
  • 更新时间2016-02-24
  • 阅读量1044次
  • 评分4
  • 37
  • 0
 一、调查对象和工具

 

  1.调查对象

 

  以北京市各城区的112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112份,其中高中18份、初中62份、小学32份。

 

  2.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现状调查表》,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岗位及心理咨询中心设置、压力和压力来源、职业认可、期望及培训等方面。

 

  二、结果分析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基本情况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年龄在30岁以下的心理健康教师占35.7%,30~40岁的教师占37.5%,40~50岁的教师占25%,50岁以上者占1.8%。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晚有关。

 

  其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性别结构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特征:在所调查样本中,女教师占91.1%。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历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来自于心理学专业的占4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占12.5%,教育学专业的占17.9%,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总样本的28.5%,包括社会学、社会工作、小学教育、小学艺术、物理学、学前教育、运动医学、学校卫生、电子信息、美术学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本科(58.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3左右,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具有较大差距。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和工作条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属于兼职情况的占85.7%,其中31.2%的心理健康教师身兼数职。心理健康教师兼任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师或者兼任德育主任的占兼职教师的39.6%,其次是科研岗位,占18.7%。

 

  (2)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开设情况

 

  几乎所有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是有12所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设定固定的开放时间,46.4%的学校是周一至周五对学生全天开放。关于心理咨询中心的利用情况,33.9%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几乎没有被学生利用,25.9%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心理咨询中心偶尔被学生使用。

 

  (3)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情况

 

  绝大部分的学校领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视(32.1%)和有些重视(53.6%),但是还有一部分(14.3%)中小学的领导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压力及影响因素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压力

 

  整体上,心理健康教师的压力比较大。在所调查的样本中,19.6%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压力非常大,51.8%的教师认为有些大。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压力的影响因素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7项可能的影响因素,让被调查者从中选择3项。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压力主要源于教师自身的发展、领导和社会的认同三个因素。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认可、期望与培训需求

 

  (1)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认可程度

 

  整体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认为社会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并不高。超过半数(53.6%)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度一般,还有17.9%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可度比较低。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期望

 

  绝大部分(69.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师这一职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乐观,但5.4%的心理健康教师却认为该职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在本次调查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持有不乐观态度的,其专业背景大部分是心理学专业,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需求

 

  3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水平亟待提高,67.9%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水平有待提高。

 

  如果需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那么最好的专业成长方式是什么呢?进一步的调查表明,89.3%的调查对象认为培训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主要方式,73.2%的调查对象认为教研活动是较好的专业成长方式。

 

  三、反思与建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问题:专职还是兼职

 

  作为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育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师,一方面要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在教育中自觉地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经过专门的、严格的专业训练。

 

  本次调查发现,北京市拥有了为数不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但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构成比较复杂,心理学专业人员较少,其学历水平也大多集中在本科学历这一层次,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还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专职人员较少,很多心理健康教师都是“双肩挑”,有的甚至是身兼数职。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要想承担起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其专业化是一个必然和必需的发展趋势。由此我们应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师培养标准,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1]。

 

  2.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德育化

 

  本次调查发现,39.6%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有兼任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或者兼任德育主任的情况。有研究者曾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由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兼任的现状,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被严重忽视[2]。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一直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体现出我国学校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但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发展,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现,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起初是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与思想品德教育结下不解之缘,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特有的现象。

 

  尽管在我国全民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诸多的一致性,例如两者的培养目标都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两者所要遵循的教育规律具有一致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和任务、工作原则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例如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价值导向原则,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3]。可见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3.如何减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压力

 

  本次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体验到较高的压力,主要是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教师自身的发展。一些中小学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原本就不多的课时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在工资待遇、人员编制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心理健康教师也无法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这种现状增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压力。同时,“双肩挑”或身兼多职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角色模糊,他们对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工作职责把握不够,缺乏明确的专业角色意识和强烈的角色荣誉感[4],这种专业角色模糊的状态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学校领导的理念转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是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贴切描述。有的学校领导将心理健康教师视为学校的花瓶或点缀,把心理健康教师视为一把“遮雨伞”应付上级检查,将心理咨询室作为争评“示范学校”或“达标学校”的一项硬性指标。因此,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是切实开展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关键一环。

 

  最后,是否获得社会的认同。部分心理健康教师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测量、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把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视为学校心理诊所,不加考虑地运用各种心理专业量表对学生的智力、人格等进行检测,毫不犹豫地给个别学生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导致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不高,进而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压力影响因素。究其深层原因,依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缺乏所致。

 

  4.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培育学校心理学家

 

  本次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水平亟待或有待提高,并且认为各级各类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工作,还有一个基础问题就是学校心理学家队伍的建设[5]。如果有了一支活跃在中小学的学校心理学家,他们不仅可以带动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的骨干。但是,目前我国尚未有这样一支队伍,需要我们大力建设起来,并使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挥专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