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导入让学生主动地猎取新知识

  • 投稿第三
  • 更新时间2016-04-21
  • 阅读量557次
  • 评分4
  • 32
  • 0
摘要:一堂课开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学生探索知识和课堂效果。因此,为新知识铺路搭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导入;新知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学生探索知识和课堂效果。因此,为新知识铺路搭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发展的重要环节。下面我就如何导入新课谈几点做法。 
  一、巧用故事导入 
  儿童的个性特点,是好奇、爱听故事。简短的故事,熟悉的人物,有趣的情节,形成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新的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猴子分饼的故事作导言。 
  课一开始,我便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故事呀?”大家高声齐喊:“想!”于是我就说起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猴子们吃。他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分给了猴一。猴二见到说:“我要2份。”于是猴王又把第二饼平均分成了8份,取其中的2份给猴二。猴三更贪,他抢着说:“我要3份,我要3份。”结果猴王对第3个饼平均分成了12份,取其中的3份给猴三。同学们,哪个猴子吃的多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议论。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导入:究竟谁吃的多呢?当我们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就可以知道了。同时出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探索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掌握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设计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能触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计诱发性的问题引起悬念,可以尽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 
  如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一上课我就说:“这节课我们要上一节兴趣数学课——小数点的秘密。学生听了很感兴趣,想尽快知道小数点的秘密,这样一来,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又如教学倒数概念时,先板书1[]3×()=4×()=5[]12×()=0.5×(),然后对学生说:你们谁能迅速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数来(0除外)。学生不能马上回答。这时我说:我可以填上,甚至你们无论哪位同学按这个模式随便出道题,我都能填,不信谁来试试看?学生对老师的话很感兴趣。果真有一位学生抢先出题:1[]5×()=2[]3×()=0.4×()=4[]7×()。这位学生边出题我边填写,他出完我就填完了。接着我让学生计算每一步的得数是否一样,看看老师填的是否正确。学生算完果真全对了。这时学生们马上睁大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急于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绝招。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由于动机的内驱力,使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新的知识的学习。 
  三、设疑布障导入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要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探求、去打开智慧的大门。高质量的“疑”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在渴求解疑时引入新知识的探索。 
  如在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的知识。所以到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当老师一提出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问题时,学生就顺着能被3和5整除的特征的思路去思考,立即答:“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你能举例吗?”“63”个位是3,能被3整除……等学生提出一连串的数字,我再发问“73”的个位是3,能被3整除吗?“29”的个位是9,能被3整除吗?学生哑然。当发现自己的判断结果是错误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想知道能被3整除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激疑引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效果甚佳。 
  四、以动促思导入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先生认为:小学生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尤其需要直观的具体形象去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践观察活动中使学生首先收集到感性材料,进而再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因此,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我往往是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大量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是,一上课,我要求学生先拿出他们事前钉好的活动长方形。然后用手捏住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反复拉几次。再让学生认真观察变动的图形与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异同,什么变了。最后,我说:像现在的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图形——平行四边形。 
  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深入细致地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学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设计多种,巧妙有趣、精炼、科学的导语,就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成为主动地猎取新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牟瑛,营造充满探索的数学课堂环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