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8-14
  • 阅读量7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建立了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的组织,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创办了专门的学术期刊;研究成果丰硕;学科体系初步形成。主要特点有:在研究目的上,既注重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又注重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服务;在研究方法上,由开始比较关注一般研究方法,到后来更关注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探讨和运用;在研究内容上,在对一般研究领域进行拓展的同时,重视对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的研究;在学科体系上,既注重探讨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注重研究作为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关系要进一步理顺;学科研究成果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学科研究的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作者:孙绵涛


  一、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的主要成就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7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包括师范院校未真正开设过独立的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只是在教育学课程中编写了一些教育管理(主要是学校管理)方面的有关内容。60、70年代,由于政治与社会动荡等原因,我国的教育管理学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与发展。70年代中后期,仅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院校的研究者翻译了日本、英国以及苏联等国外的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论著,同时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等课程,也编写了一些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方面的讲义。尽管如此,却始终没有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问题和教育管理的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经过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起步与重建和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才蓬勃发展起来。30年来,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的组织,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


  同时,创建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分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其中,教育管理研究分会下设普通教育评价、学校管理体制、学校后勤、教育策划、教育管理学科、教育行政和教育效能等七个专业委员会。设立了教育管理专业,确立了教育管理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少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单位设立了教育管理学系和教育管理学院,以及教育管理研究所和教育管理研究院,形成了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教育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第二,创办了专门的学术期刊。


  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创办了《中小学管理》、《教育管理研究》、《教学与管理》、《中国教育管理评论》、《中国教育政策评论》、《中国教育法制评论》、《高校发展与评估》和《高校教育管理》等25份学术期刊。


  第三,研究成果丰硕。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共发表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68355篇,论著516部,其中,学校管理学论著就有165部;从“六五”到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管理方面的国家级课题31项;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组织的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共获得32个奖项。


  第四,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第一层次是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科,包括教育管理哲学、教育管理发展史、比较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教育经济学、教育效能与教育领导等;第二层次是教育管理的专业基础学科,包括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第三层次是教育管理的专业学科,包括建立在教育行政学基础之上的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财政学、教育人事行政、教育预测与规划、教育督导等宏观方面的教育管理学科;建立在学校管理学基础上的各级学校教育管理学,如学前教育管理学、中小学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各类学校教育管理学中的普通学校教育管理学、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学、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学等;各类工作领域中的教育管理学,如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体育卫生管理等微观方面的教育管理学科。


  二、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的主要特点


  (一)在研究目的上,既注重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又注重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服务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方面,学者们在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中普遍认识到,由于中国的教育管理学起步比较晚,研究的理论水平还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学研究有比较大的差距,理论研究还不适应中国教育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一门学科在学科的丛林中不被人们所重视。改变教育管理学科的这种状况是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为关键的是要提升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理论品位,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初期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急需编著一些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的教材,翻译一些国外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著述起,学者们就开始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在30年的探索历程中,学者们通过多种途径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理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总的来说,主要是通过构建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畴和理论逻辑的形式,采取如下三种方式进行的。


  第一种方式是从我国的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工作实际经验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如有一些当过校长和学校管理工作出身的研究人员对自己过去的管理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编写出了一些中小学校管理学和高等学校管理学的论著;一些理论工作者虽然自己没有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为了能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深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调查了解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自身为主或与一些教育管理实践工作者合作编写出了一些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论著。教育行政学的论著一般是从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教育预测规划、教育体制、教育人事行政、教育财务行政、教育督导等这些宏观教育行政工作的实际范畴来展开论述的;学校管理学的论著一般是以学校教学、科研、德育、后勤、人事、经费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实际范畴为主,从中抽象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从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原则、学校管理过程和学校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的;而教育管理学论著一般是以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为基础来加以论述的。[1]


  第二种方式是将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理论。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据初步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共翻译西方教育管理的论著有51部之多。学者们不仅翻译了一些西方教育管理的理论,还对这些理论进行研究,从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政策理论、一般的法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和教育管理哲学理论的研究中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如有学者建构的教育管理学中的决策、计划、协调、指挥、沟通、控制和激励等范畴,就是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借鉴来的;有学者运用系统理论撰写了有关学校系统与控制的著作;有学者研究了西方学者的范式理论后,撰写了有关教育组织范式论方面的著作;有学者对西方当代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自然连贯主义的教育管理观进行研究以后,撰写了有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方面的著作等。[2]


  第三种方式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方法论对教育管理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如有学者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活动为第一性的观点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研究考察后发现:教育管理现象就是由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这四个范畴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然而,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教育管理机制的运行,以及教育管理观念的产生是离不开人这个范畴的,对教育管理学进行研究,也需要对教育管理学科进行研究而形成教育管理学科论这一个范畴。因此,教育管理学就可以用教育管理学科论、教育管理活动论、教育管理体制论、教育管理机制论、教育管理观念论和教育管理人论这六个理论范畴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3]此外,还有学者专门以教育管理的学科理论为研究对象,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教育管理学科论方面的论著。[4]一批博士研究生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对一些教育管理的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教育管理研究的专题论著。[5]


  在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上,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是通过参与国家教育改革的决策,参与指导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关于参与决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教育管理学界的一些学者多次应邀参加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调研、起草和修订工作。这些学者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国家重大教育政策法规的调研、起草和修订工作,为国家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关于指导学校改革实践。教育管理学领域的许多学者积极参与和指导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学者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成效主要在于校长素质的提升,而提高校长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校长进行培训。因此这些学者长期热衷于校长的培训与提高工作,不仅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而且还具体参与和领导校长的培训和提高工作。这些学者的研究和工作,为有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校长培训,为我国百万中小学校长实现持证上岗和全员提高培训做出了贡献。还有的学者运用自己创立的理论,深入一些省、市、县区和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一起从事教育行政改革,与校长和教师们一起从事学校的教学、德育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验。这些改革与实验为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市和教育强县,为改变这些学校的面貌和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在研究方法上,由开始比较关注一般研究方法,到后来更关注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探讨和运用


  教育管理学在恢复重建时,学者们对其研究方法论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大多数学者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只是在论著中对文献法、调查法中的访谈法和问卷法、比较研究法和实验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对这些研究方法在教育管理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行一些一般性的说明,还谈不上是对这些具体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仅仅说明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的运用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方法本身进行研究。于是,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国内和西方的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6]关注研究方法的全面运用,以及把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分门别类后抽象出其背后更高层次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试图构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从研究范式来看,研究范式是对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抽象,它对具体的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有两种研究范式: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实证范式是西方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主导范式,而思辨范式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主导范式。[7]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有三种基本类型: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地研究。[8]有学者对西方的范式方法论进行研究后认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包括现象学范式、解释学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和符号互动范式。[9]


  从方法论体系来看,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应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方法技术三个层次;[10]也有学者在对西方元范式方法论、一般范式方法论和方法范式方法论评析的基础上重构了新范式方法论,把这种新范式方法论分为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个层次,分析了这种方法论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方法论的运用进行了研究。[11]


  (三)在研究内容上,对一般研究领域进行拓展的同时,重视对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的研究


  在对一般领域的拓展方面,教育管理学由开始比较关注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到后来扩展到以大教育管理学的视野,关注教育管理基本理论领域,如教育管理哲学、比较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史(包括教育管理学史)、教育管理心理、教育评价、教育效能和教育领导等领域的研究;深化宏观教育管理领域的教育政策、教育法、教育规划、教育人事、教育财政及教育督导的研究;深化微观学校管理领域,即学前教育管理、中小学教育管理,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各级学校管理、普通学校教育管理、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各类学校管理的研究,以及各种学校管理工作,如教学、德育、科研、后勤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领域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一批著作或教材,为教育管理学理论及实践问题研究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2]


  30年来,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者们始终关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如在教育本质的大讨论中,一些学者对教育管理的本质进行了探讨;[13]不少学者对20世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方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科学表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14]关于素质教育,不少学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试教育”的弊端,高考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5]在主体教育观的讨论中,有学者提出了教育观和教育管理观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主体教育管理观的思想;[16]在关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研究中,对我国教育法的体系,学校法人地位、我国教育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不少学者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7]在对就近入学政策、高校收费政策、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大学扩招政策等国家重大政策的改革中,学者们对这些政策的一些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这些政策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在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中,学者们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治理结构进行了新的探讨;[19]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改革中,有学者对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构建了教育体制理论和教育机制理论,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制度及教育机制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20]


  (四)在学科体系上,既注重探讨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注重研究作为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对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有学者对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归纳,认为有要素体系说、经验体系说、板块体系说、职能体系说、工作体系说、系统体系说和综合体系说,并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教育管理基础、教育组织发展、教育管理过程、教育资源管理和教育管理环境这几个部分,作为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应由基础理论类、应用理论类和技术方法类三类学科组成。[21]有学者从著作体系和教材体系两个方面,对作为一门学科和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著作体系和教育教材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著作体系是由研究者的认识逻辑而展开所形成的具有严密逻辑范畴的知识体系;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教材体系是由教者和学者的认识逻辑而展开所形成的具有严密逻辑范畴的知识体系。作为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著作体系是由教育管理现象学、教育管理元学和教育管理方法学几个学科范畴所组成的体系;作为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教材体系是由教育管理学的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所组成的体系。[22]对于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体系,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包括教育管理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23]对于学科群体系,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出现了以权力分配为中心的行政学、法学教育管理学体系,以研究人的特点为中心的行为科学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组织理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以科学方法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和以系统理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24]


  也有学者在对教育管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具体编撰过程中,对教育管理学某一分支学科的体系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群体系进行了探讨。如有学者撰写的教育行政学,其体系由教育行政主体、教育行政客体和教育行政手段与职能这几个部分组成;[25]有的由教育行政目的论、教育行政法制论、教育行政组织论(组织原理、组织系统和组织管理体制等)和教育行政活动论(以教育行政的因素和职能两方面为视角论述教育行政的基本活动)等几部分组成;[26]有的则由总论、组织与运作论、领导与效能论等三部分组成。[27]也有学者以编撰教育管理科学丛书的方式,从哲学、心理学、历史、比较的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教育管理学学科群的体系进行了探讨。[28]上述这些对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的不同认识和研究都直接促进了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三、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后出现的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教育管理学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而90年代中期之后,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一个学科。笔者认为,把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合并为一个学科,在学理上和实际操作上存在诸多问题,既不利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这两个学科各自的建设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虽然在研究内容上确有共同之处,但它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是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法制、教育预测与规划、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人事管理、教育经费管理、教育业务管理和教育督导评价及教育管理方法等。教育管理学研究中当然要研究经济问题,但这里的经济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及使用问题,如教育管理学和学校管理学中研究的经费管理问题,教育管理学科中的教育财政学研究的教育经费的问题基本上就是这些问题;而教育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及使用问题,更主要的它要研究教育的供求关系、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人力资本及教育的产权等问题。从从属的一级学科来看,教育管理学的一级学科归属为教育学和管理学,而教育经济学的一级学科归属为教育学和经济学。虽然两个学科都可以归属到教育学一级学科,但它们所归属的另一个一级学科却是不同的两个一级学科。把这两个学科合并到一起后,由于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同,从属的一级学科不同,当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学者在一起评审课题和奖项时,往往出现两个学科的学者不太熟悉对方学科的情况,而最后又不得不将两个学科分开加以评审的现象。在学科的具体活动中,这两个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学会等的活动事实上还是各搞各的。考虑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中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学科所作的研究涉及的只是教育管理学科而并未涉及教育经济学科。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工作的归属问题。1998年以前,教育管理学一直是从属教育学一级学科的。那时教育管理学科学位授予、课题申报、科研成果的评审等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都是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中进行的。1998年教育部的专业目录重新调整以后,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合并成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就划为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的评审活动只能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里进行,学位既可以授教育学的学位也可以授管理学的学位。然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成果的评审还是在教育学一级学科里进行的。同一个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这样就使得教育管理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不利于这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笔者建议,教育管理学科的学位授予、课题申报、科研成果的评审等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要么统一放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中进行,要么放到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中进行。这样会更有利于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学科研究成果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改革开放30年来,学者们通过参与教育决策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教育管理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教育管理学科研究成果在教育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很不够的。这主要是因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推进教育改革,依据的主要是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不太看重教育理论;对于学校来说,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来提高教育质量,而对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都比较谨慎;对于教育研究工作者来说,大多数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将自己的成果运用于教育改革实践,而主要是为了职称的评审和聘用等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本身来说,这些成果一般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法、教育体制、教育机制等的改革方面,而这些改革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学校来说都是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因此都不敢轻易采用学者们在上述这些方面提出的理论和观点来进行改革。因而,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来说,要提高对于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作用的认识。教育改革固然要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但既然是教育的改革,应主要按教育改革的规律办事,教育改革的规律既可以反映在方针政策之中,也可以反映在教育的理论之中,教育改革既要按反映教育改革规律的方针政策办事,也要按反映教育改革规律的教育理论办事。对于学校来说,应该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依靠稳定的教学秩序是需要的,但更需要教育改革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对于研究者来说,要提高参与教育改革的认识,教育科学研究,不仅要有利于研究者自身的发展,还要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要把有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只有社会发展了,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所表现出的这种特殊性,一方面要认识到,正是因为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所以这些研究成果才对教育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积极而又审慎地推进教育改革,避免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这种特殊性可能会给教育改革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可以以区域改革试验区和学校改革实验点的形式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待被实践证明这些成果行之有效时,再来推广应用这些理论成果。


  (三)学科研究的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虽然30年来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水准,并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但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的专业化水平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学科研究水平发展不平衡。在学科体系上,在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群中,相对来说,作为教育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要成熟一些,而其他分支学科的体系如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的学科、教育宏观管理的学科和学校微观管理的一些学科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科内容上,由于大多数学者都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比较关注,教育管理学科论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研究得要集中一些、深入一些,而一些教育管理具体领域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分散一些、薄弱一些;在学科理论的范畴上,虽然教育管理学和有些分支学科建立了一些理论范畴,但有些学科还未建立自身的学科理论范畴,还停留在一般教育管理现象的描述和一般经验的总结上,以及对国外管理理论范畴的直接借用上。可以说,要提高教育管理学学科的整体理论水准,还需要学者们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教育管理学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但就整个研究队伍来说,其学科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谓研究队伍的学科专业化,是指从事这门学科研究的人员要经过这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具备这门学科的知识基础理论并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才能从事这门学科领域的研究。如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一般都需要有这些学科的专业基础,否则就会有困难。而事实上,教育管理学科研究领域的人员不仅有学习过教育管理学科专业知识并经过训练的专业化的人员,而且大量的是一些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从事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工作的一线实践工作人员。应该说,这些人员参与教育管理研究,对丰富和发展教育管理学科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些人员经过自学或实践的锻炼,已经成长为比较优秀的研究工作者。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否认经过教育管理专业训练而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必要性。这是因为,教育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育管理研究虽然有共同的地方,如教育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也要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教育管理的研究要以教育管理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并且也要为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服务,但教育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不仅仅要研究教育管理问题,而且还要研究教育管理学科理论的问题。从事教育管理学科领域问题的研究,如果不熟悉这些理论问题,恐怕就难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就是单纯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如果对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恐怕对教育管理的研究也难以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准。另外,学科理论体系的成熟与研究方法的专业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研究者如果不经过专业训练,不掌握研究方法,不懂得怎样去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对教育管理的研究只满足于对教育管理的一些现象或问题发表一些感想,谈一些看法,这样的研究对教育管理本身的探讨和对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所起的作用恐怕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强调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学科的专业化不仅仅对教育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就是对教育管理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