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高校实行党员导师制的思考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37次
  • 评分4
  • 48
  • 0

摘要:党员导师制是在总结国内外导师制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大学生专业培养和思想教育模式做出的新探索。在高校实施党员导师制可以提高学生工作实效,加强学生专业培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但是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党员导师责任意识模糊、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缺乏评价激励机制等问题。为此,本文从建立工作制度、加强培训力度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党员;导师;教育模式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由14 世纪牛津大学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是指学生自入学时起,学院就为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作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导师制不仅成为牛津大学保持本科优秀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成为其得以传承的教学传统。我国的高等院校从民国时期就开始试行导师制,期间起起落落,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校扩招、本科教学改革的推进及人才培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试行导师制。

一、党员导师制的概念

《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导师制的解释是:“英国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14世纪开始采用。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的责任。一般每一导师负责指导一名或数名学生。亦有专门负责学生生活、行为指导和咨询的导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的定义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制度。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它是指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在思维方式、思想、学习方法、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全方位对本科生进行指导的一种教学模式。”结合上述解释及实践经验,将党员导师制的概念界定为:自大学生入学时起,为其选配一名本专业的教师党员担任导师,党员导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成长需求,在学业、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予以指导的教育模式。

二、实施党员导师制的积极意义

高校实施党员导师制是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是在新任务和新形势下发挥党员先进性,促进党员创先争优,以服务学生的实际行动落实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实施党员导师制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服务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扩充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有利于更加细致地开展学生工作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学生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200,但是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低于这一比例的要求,辅导员忙于繁杂的学生日常管理实务,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指导。教职工党员是活跃在高校教学、管理一线的先进群体,由其来担任学生的导师,可以弥补因辅导员力量不足导致的学生管理教育上的漏洞,通过党员导师与辅导员的协作,有利于构建起新型的分工不同、优势互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力量。此外,通过党员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对其思想、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关怀,有利于更加细致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在专业学习上对学生予以指导,引导学生专业成才

党员导师制是在加强对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引领是党员导师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党员导师一般都是由在高校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担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刚上大学对专业充满憧憬却认识懵懂的学生而言,党员导师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在目前高等院校生师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基于一对一的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党员导师比普通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讨论专业知识的机会更多,更有条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少走弯路,进而不断强化学习的信心。

3.党员导师制的开展能够使师生双向受益、共同进步

从导师的角度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校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教学工作,而将育人的职能放在次要的位置。党员导师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按照党员导师制的要求,担任导师的党员教师,一般都会更加注重教师的育人职能,将教书育人作为自我实现的方式,在育人的过程中,导师得到了锻炼,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和专业素养、完善了自身人格,因此育人的过程也是党员导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导师一对一的指导使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党员导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高尚的师德,能够最直观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所以,党员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就是一个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三、党员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各高校实施党员导师制的情况还很不平衡,主要依靠高校相关部门的自发性。从已有的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为完善党员导师制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为党员导师制的推广实施创造条件。

1.党员导师对工作职责的定位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

党员导师与专职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有很大区别的,专职辅导员主要对学生实施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重点是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而作为活跃在教学、科研工作一线的教师,党员导师的工作职责应当定位于以专业指导为主兼顾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指导。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导师由于学习经历、人生阅历、专业特长等因素,对如何指导学生有着不同的做法,有的倾向于专业学习指导,有的仅局限于对思想品德的教育或对学生生活的关心,能真正做到对学生全面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师较少。

2.学生热情不高,党员导师与学生间缺乏深入的交流

党员导师制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导师与学生双方的态度。在党员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基于党员的身份和觉悟,党员导师基本都能做到认真负责,可是学生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对导师的指导满不在乎或者不积极配合,使得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处于停滞状态。究其原因,学生的性格因素、学习习惯或对党员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不了解等,都会造成这种状况,其后果一方面打击了导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好的教育方式发挥不了作用。

3.对党员导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何使党员导师的指导落到实处、如何使指导更加成效,除了建立起工作制度外,还需要有对党员导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党员导师制活动基本都是与党员的创新争优结合起来,党组织一般只给党员导师分配了任务,对活动缺乏必要的督导,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否用心,对学生的关心够不够,这些都无从考察;此外也缺少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手段,还没能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将其与党员的考核集合起来,这些都有碍党员导师制的真正落实。

四、完善党员导师制的对策

党员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表明缺乏相应制度支撑会影响执行力度,缺乏专业培训会影响活动实效,缺乏保障机制会影响实施动力。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党员导师制。

单纯要求导师或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难度较大,为此要在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活动的实施办法,制度、办法要深入导师和学生的内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让导师的工作有章可循,也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项对自己大有裨益的活动。

要对党员导师定期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导师明确应负的职责和在每个阶段应该对学生实施怎样的引导和教育,以避免导师指导的盲目性。可以定期举行导师经验交流会,把指导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群策群力,不断完善导师的指导工作。

要建立对党员导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目标管理制度、学评教制度和反馈制度等,对党员导师的工作进行督导,对表现突出的党员导师,在党员评议、评优时要有所体现,充分调动党员导师的主动性。

综上,党员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何将好的制度实施下去,不使其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成为一项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进性作用,引领学生成长的真正惠及学生的政策,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继续摸索经验和规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善晓,黄黎.高等学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党员导师制新模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陈兴浩,洪伟方,屠永岚,等.党员导师制:高中学生人格培养的一种有效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3]刘蔚.党员导师制在党建工作中适用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