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网融合:增强高校校报育人功能的创新策略探究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01次
  • 评分4
  • 64
  • 0

吴倩楠

摘要:作为传统媒介的高校校报曾在高校的舆情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校报受到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高校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打破陈规,突破传统,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与优势,从多元角度定位校报,在传统与新兴媒介的整合中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途径,与时俱进,开拓为大学生们更易接受、交流更为便捷的联动渠道,使大学生们对校报的认可感、兴趣度回归,从而实现育人的良好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校报;新媒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从最初的《北洋公学》校刊到之后的内部发行,再到取得国内统一刊号,获得全国出版资质,可以说,校报在高校的育人领域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新媒体时代风起云涌的到来,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承受着生存与发展的考验。高校校报由于自身定位、形式、受众等固有问题的凸显,更是面临着受关注程度降低、师生重视度淡化、育人功能减弱等问题。高校宣传工作者要想突破校报的发展困境,就必须先从正确认识校报的生存现状着手。

一、高校校报面临的发展困境

1.传统定位造成的局限性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校报都由校党委宣传部主管,读者群是本校师生员工,众多特质决定了校报是高校党委主办的立足校园、服务师生、反映学校生活、体现师生风采的“小”型报纸。这个“小”首先包涵发行量——高校校报每期发行数量多则上万,少则几百,与社会上的传统纸质媒体比较,量小得多,辐射面窄得多。其次包涵版面与信息量——多为四开四版的报纸,一般每版文字容量在4000-7000左右,相较于社会纸媒动辄十几、几十版面包括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丰富信息量来说,校报的内容多局限在会议、讲话等校园常规工作,范围狭小。第三包涵影响力与时效性——校报是学校自筹经费拨款办刊,不做商业广告,不对外发行,一般采用旬报、半月报、月报的形式,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信息陈旧。第四包涵从业队伍——人数少,多由宣传部工作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往往还要兼顾学校行政、教学等工作,面对的环节多、工作量大,因此在校报投入的时间精力必然要受影响。

2.多元媒体带来的竞争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媒体形态日趋丰富,形成了技术更先进、辐射更广泛、速度更快捷、互动更方便的新型传播育人方式,高校早已不再仅仅依靠校报、广播的单一渠道,各种新媒体夺走了校报大量的读者群。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如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形态。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等终端向使用者提供海量信息。在高校校园中,网络的普及使学生在各处都能浏览获知最新的资讯,时间短,数量庞大,尤其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更为明显,可以通过便捷的终端设备轻松实现;校园电视台建立后,多为师生自己动手采集影像素材,剪辑播出,视觉形象带给学生们认知上的冲击更直接,更易产生共鸣;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量使用,使学生们能随时随地获知信息,交流传播,迅速成为校内媒介的主体,分流了校报的大批读者。

二、高校校报发展的创新策略

基于校报的生存境况,要在新时期继续发挥好育人功能,必须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修正短板,与新媒体相融合,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与时俱进的办报思路的前提下求发展。

1.放大自身优势

校报之所以能够在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这与它自身的优势特点是分不开的,要充分挖掘它的优势所在,并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校报的读者群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化水平高,思维活跃,对知识与信息的渴求强烈。一份受欢迎的校报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和交流的要求,能够作为他们精彩大学生活的记录与再现。校报的主要内容是高校生活,大学校园的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学科文化构成了立体的育人环境,彰显着高校的文化积淀、精神气质,各种知识和思想的火花在这里交集碰撞,形成了高水平的文化信息汇总。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校报可刊登的内容选择性大,专业类、副刊类稿件较之社会媒体有先天优势,能获得大学生读者群的青睐。校报办报灵活,既能多层次挖掘教学、科研、管理、活动、思想等方面的独特资源,又能反应师生们关注的热点,以舆论引导大家的共鸣。同时还可以在内容上采集社会咨询,聚焦国际国内,在一张小小的报纸上为学生展示精炼、新颖的校内外世界。

2.坚持创新思维

高校校报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建设大学精神文明的重任,然而时代在前进,高校在发展,校报不能再以过去年代的学生群体作为定位依据,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能做出一份让大学生们喜读乐读的满意报纸。

⑴定位调整。在2005年教育部制定出台的第一个关于高校校报工作的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称为《意见》)中,关于校报的功能定位是这样描述的:“高校校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据此,校报定位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调整,由灌输式宣传转变为互动型,由以信息发布为主转变为多角度育人平台,由校园范围转变为校园、社会相结合。放弃禁锢思想的旧传统,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高校,高校更多的与社会接轨,才能开辟校报发展的广阔空间,如我校办学定位为为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校报的定位服务于这个中心,开设专栏介绍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激发在校生的求学、创业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就业咨询、参考等;刊登师生们的优秀文学作品等,有效地吸引了大家对校报的关注,使宣传育人落到了实处。

⑵报网融合。《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导媒体的作用,促进校内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做到资源共享。”要做到资源整合,必须明晰校园媒体的优缺点:广播、电视在听觉、视觉上有直接的冲击力,能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具有生动的传播效果,但不像校报那样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使用持久;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方便,但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学生们难以明晰正确地选择,网络的普遍性与自由性也使得其权威性、可信性降低,要用来作为育人的平台还需要审慎管理。因此以校报为主导的校园媒体融合更有利于大学文化传播、隐性育人目标的实现。报网融合的基础是实现纸质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型,形成全新的传播形态,增加网络校报的视觉效果、互动功能,从做好校报电子版入手,使校报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媒介,逐步实现由报纸的简单翻版到真正的网络版;增加新闻检索、信息链接、网友评论等功能,实现多方位互动,达到数字化转型的更高境界;实现“数字校报”,将更多的数字化新技术融合到报纸的制作流程中,从平面的纸媒转变为融合文字、图像、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报纸,从而吸引青年学生主动关注,主动参与,在互动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数字化育人新途径。

报网融合的扩展是实现校园媒体的整合。如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手机终端传播形式与数字校报相结合,能使信息、文化传播的内容真正形成全方位的现代校园媒体空间。同时,校报的创新更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制作队伍,要吸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既有做好宣传工作的理论能力、做好教学工作的育人能力,又有数字技术整合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报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为学生们接受喜爱。综上所述,高校校报只有实现广泛意义的报网融合,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得到最佳的传播和育人效果,实现服务于师生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时群.论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导向作用[J].泰山学院学报,2013(9).

[2]张潇潇.高校校报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

[3]顾兴良.数字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困境与转型生存[J].中国出版,2010(8).

[4]卢育辉.浅谈如何强化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J].广东科技,2013(12).

[5]周宁.微博时代高校校报“年轻化”探究[J].新闻知识,2013(6).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