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的人才观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 投稿Caib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69次
  • 评分4
  • 77
  • 0

摘要: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胡锦涛对人才问题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多次从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与长远利益战略全局的高度予以强调,并且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才观,其主要内容有“四个尊重”、人才的选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才强国战略和重视社会实践等。这一内容对新世纪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胡锦涛;人才观;人才为本;人才强国战略

治国兴邦,人才为先;执政兴国,惟在人才。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才的真知灼见,形成了系统全面的人才思想体系,胡锦涛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人才的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人才为本的人才观,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才的选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把对人才的重视提高到了人才强国这一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一内容对新世纪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力争培养出尽可能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胡锦涛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1.在人才培养上继续强调“三个面向”的原则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于1983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的内容,正是这“三个面向”开辟了中国教育的新航道,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胡锦涛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①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三个面向”作为根本的指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长期贯彻这个重大的战略思想,人才的培养也要以其为目标指向。面向现代化,就是基于现实情况,充分结合时代潮流的变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面向世界,就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立足国情,放眼国外,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培养大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并能为国争光的优秀人才,这样一来,能促使我国越发强盛,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未来,就是教育要以未来为根本的着眼点,培养和造就尽可能多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2.强调“四个尊重”的思想,确立以人才为本的理念

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曾指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②。邓小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并且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在毛泽东、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基础之上,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两个尊重”发展为“四个尊重”。接着,胡锦涛对“四个尊重”的思想继续加以着重强调,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人才为本的理念。这个体系中,劳动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尊重人才是其本质体现,而以人为本则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讲到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才为本,胡锦涛强调“: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③这“三个要”是胡锦涛所着重强调的内容,都是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角度加以阐述的,实际上这是其人才观中最核心的部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这些重要论述与思想实质上都在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④

3.强调人才的选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长期坚持的选人用人的原则就是德才兼备。“德”指的主要是具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是具备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才干和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问题。选贤任能的整个过程就是在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无德有才,其才可售其奸;有德无才,则难以担当大任。其实古人早已形成这种思想,“德才兼备,聪明平淡”,这是三国时期刘邵所著的《人物志》中所提出的选人标准。在对古代人才思想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才思想进行继承并加以创新的基础上,胡锦涛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是选人的重要标准。他早在1994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 要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合理使用,并且使领导班子形成合理结构,发挥整体功能。”⑤在200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再一次明确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在十八大报告中,他又着重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这是在当今的新情况新形势下,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最新的原则要求。

4.提出人才强国战略

胡锦涛把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之一的高度突出人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所着重强调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除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外,就是人才强国战略,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写入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容,并将其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中,由此显见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我们党早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就把人才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十五”计划。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人才的竞争是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底隆重召开了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此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首次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落实,必将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在规模上、结构上、素质上都合乎要求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崭新局面,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化,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大为提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至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奋斗目标。

5.在人才管理上提出党管人才原则

在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胡锦涛根据我国人才工作的现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的人才管理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十八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才工作是非常重视的。这对于把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融入到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中去是更加有利的,从而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提升人才事业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样也有利于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治国理政的水平。

6.强调社会实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舞台

胡锦涛对实践活动向来非常重视,一直强调人才一定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认为实践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了解现阶段中国国情、熟悉当代中国社会、磨练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最好课堂,也是干事创业的最广阔的舞台。要加大到环境比较复杂、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工作的领导干部人才的选派力度,使其能够经受“急、难、险、苦”岗位带来的各种锻炼和考验,让他们在其位,谋其政,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力争早日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就是这种思想的突出反映。

二、胡锦涛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1.确立高校人才培养“三个面向”的战略导向,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状态,其根源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可以这样说,哪个国家把握好了21世纪的教育,哪个国家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先进和主动权。随着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肯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要求,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继续强调“三个面向”的原则。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要勇于接受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严峻挑战。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切实落实“面向未来”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学习、重复已有的间接经验已经远远落伍了,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教育必须实现以传授旧有知识为主到创新为主的转型。可以这样说,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三个面向”的实质和核心,即对已有经验不迷信,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突破前人,对实践中出项的新问题要积极尝试用新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面对新形势,高校要加大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包括更新教育观念,使教育体制、内容和手段更加现代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专业分工过细,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认识程度不够,滋长了对科学的短视现象,其结果是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应紧紧抓住知识经济时代所赋予的空前机遇,认识到自身作为知识传承和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实践的角色的极其重要性,把学校变成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地。

2.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对于作为人才培养重地的高校来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尽可能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一代新人。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而又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其良好品德的培育,真正贯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当代学子有理想,有追求,但同时意识更加自主,个性鲜明,其价值选择、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都日趋多样化。因此,更需要老师这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进一步对学生作出人生方向的正确引导。要切实重视青年学生的道德培养,把高校建成全社会的道德高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努力使其真学、真信、真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青年学生的思想基础,使其坚信共同理想必定能够实现;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年学生,使其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必备的改革创新意识;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树立应有的荣辱观念。通过以上的途径,积极促使青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一代新人。

3.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好三类人才

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建设一支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而作为培养三类人才的主要依托的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比如说,在人才的培养结构上要合理予以安排,既要有学术型人才,也要有应用型人才。考虑到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高校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是大势所趋,应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培养的数量上予以重点倾斜。

4.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时数、内容和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着重提高“双师型”的教师比例;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多渠道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推手;完善学生实践能力评级机制,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通过以上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其将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胡锦涛的蕴含“四个尊重”、人才的选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才强国战略和重视社会实践等丰富内容的人才观,为新世纪高校解决了“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长期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引文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9-09(2).

②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256582.html,2003-12-20.④贺祥林.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10-09-09(2).

⑤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12-01(2).

【基金项目】2010 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B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