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索打造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的内涵研究

  • 投稿汉桃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38次
  • 评分4
  • 86
  • 0

徐丹丹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探索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成为2014年团中央确定的高校教育创新试点项目。文章结合当代农科类大学生特点,从农科类生源特点、学科特点、社会需求特点阐述探索打造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打造及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第二课堂;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89-02

收稿日期:2015-01-19

作者简介:徐丹丹(1987—),女,江苏南京人,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扬州大学共青团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关于探索打造农科类学生第二成绩单内涵研究”

2014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团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团中央将“探索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确定为高校教育成长服务类创新试点项目。所谓“第二成绩单”,即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综合评价指数。第二课堂是一种综合理念,相对于课堂教育而言,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兴趣的一切有意义的课余实践活动[1]。

一、打造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应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提升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对于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重智轻德、重身轻心、重分轻能的“偏食”状态,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大学生高分低能、有能无德、社会适应能力差、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2]。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顺利发展。全面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力之举,而探索打造大学生第二成绩单是高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的科学合理的现实产物。

对于农科类高等教育而言,探索打造学生第二成绩单更具重要意义,这一点是由农科类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首先,农科类生源的特殊性。农科类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吃苦性强,求知欲强,迫切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导致了其知识面窄,经济条件较差,受社会传统影响较大等问题,他们中的一部分即便进入了农科院校学习,未来也不愿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而更愿意“跳出农门”留在城市发展。而农科的城市生源则面临更大的困境。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显示:在技术类教育选择上,城市居民倾向于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只有1.6%,重点高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将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首选的不到1%[3]。其次,农科类学科的特殊性。农业科学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好农科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他们在课堂学习之外要更多地进行课外生产实践,从生产实践中收获经验和感受,未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科发展。同时,农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业,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行业,农科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还是要下基层,与农田、动植物打交道,“上山、下田、进圈”,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条件不理想,与城市中在办公室、实验室工作确实差异较大,容易导致农科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后改行等问题。再次,农科类社会需求的特殊性。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一名优秀的农科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学得好,实践技术过硬,同时还需要学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专业知识,因为他们首先服务的是农民、农业、农村,管理营销类知识相对缺乏,对市场了解的不足往往严重阻碍了自身发展,这就需要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技术上的“专家”,同时也要是管理营销的“万金油”,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打造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的策略

(一)广泛开展学术讲座,鼓励科学研究

农科类高等学校应广泛开展学术讲座、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让学生学到更多科学知识,反复巩固第一课堂教学成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认识能力,以及调查、实验、社交、管理、表达等实践能力,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方法。并且,科学研究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合作,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农科大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极大地锻炼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精神。

(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鼓励实践锻炼

多年前,有学者曾提出我国高等农科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专业设置过窄,相当一部分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脱节,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削弱了实践教学,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4]近年来由于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努力,农科教育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仍有一些问题明显存在,比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为缺乏,农科大学生在校进行生产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需要很长一段适应期,不利于农业人才快速成长。因此,要更多地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尽量使学生毕业后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积极开展信息教育,鼓励信息获取

“信息化的蓬勃兴起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互联网(网络)和多媒体能拓展人类创造力已成共识,素质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进入了现代教育教学时代……”[5]可见,在新时代如何高效获取信息对于新型复合人才的成长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对于农科类大学生而言,面临的一大困境即信息能力较差,缺乏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许多来自农村的农科类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状态主要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一旦进入大学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对于知识信息的高效获取存在一定难度,同时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各类学习、生活信息不知如何创造性开发利用。因此,农科高等教育还应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信息教育,投入必要的资金,建设好信息教育场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加强人文教育,鼓励文理渗透

高等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塑造人”,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学问”,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目前的农科高等教育关注较多的仍然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养的缺乏容易导致农科类大学生在从事农业发展事业时无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矛盾,同时也无法克服自身的种种心理矛盾,可能导致高尚品质、美好情感的缺失,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农业事业的发展。因此,目前农科高等教育应着力加强人文教育,适当开设一定比例的文科类必修课程,使农科类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广泛接触到人文社科类知识,加大文理渗透、文理结合的力度,多渠道提升农科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打造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应注意的维度

探索打造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还要特别注意三个维度:1.学生维度;2.学校维度;3.社会维度。因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内容和目的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同时,对于农科类而言,切实贴近社会、贴近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认可是成功培育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学生、学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数。

(一)学生维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农科高等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打造第二成绩单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学生的自发主动学习,并对学生加强引导,例如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寓教于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进行一定的奖励、激励措施,让学生自愿参与,而不能强迫学生参加枯燥单一的第二课堂,否则将失去教育意义,同时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学校维度: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如何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提升人才培养实效是农科高等学校应考虑的重点,在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第一课堂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农科高等学校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应增加研究性教学的课时数,使第一课堂更加生动,使知识的传授更易于被学生吸收转化,同时还应适当增加基本技能训练课,增加生产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多接触生产,能够做到毕业后就业无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倡导教师精讲多练,多提问,通过启发、点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尽量改变传统的考试考核模式,提倡多样化考查,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非考试分数。

(三)社会维度:广泛适应社会需求

农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即社会需求量大、实践性强,因此,贴合社会需求是培养合格农科人才的一大标准。目前,就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广大农牧企业普遍反映“求贤若渴”,急需大量具备农科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但由于专业所限和社会偏见,真正从事农牧行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有限,而能很快适应农牧行业工作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牧行业的发展。因此,农科高等教育在探索打造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时应充分考虑社会、企业的需求,既做好大学生的专业思想工作,使他们热爱农业,愿意为农业发展做贡献,同时在评价指标制定上将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让社会、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有利资源。

参考文献

[1]曲雪艳.关于加强农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孔德生,李升平,李颖慧.大学生素质教育浅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9,(2).

[3]赵军.高等教育社会角色的置换研究——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转型的理解[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4]李忠云.面向21世纪农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8,(8).

[5]郭祥柱,陶改生.农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