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文化看当代中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投稿温酒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195次
  • 评分4
  • 92
  • 0

金俞丽,卢扬

(浙江农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大量异国文化涌入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巨大危机与挑战。本文以茶文化为例,研究调查当代中日大学生的茶文化继承观,分析其差异,进而探讨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茶文化;传统文化;继承观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94-03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不断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境高远,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主题。然而,随着大量外国文化的涌入,致使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被冷落和遗忘,有些中小学教科书上删去不少经典诗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流逝对于我国来说,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政治方面,都是极大的损失。正视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树立传统文化继承观,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复兴已经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更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譬如“月亮还是外国圆”的崇洋媚外思想十分严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闻不问,甚至要“去中国化”。诚然,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所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中华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重拾昔日的辉煌都取决于当代以及后来的青年一代。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成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继承观的探讨显得非常必要,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当代大学生对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分析

(一)中日茶文化历史背景

茶文化,作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代表之一,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杭州市余杭区的径山则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之源头,径山寺的“茶宴”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茶,南方之嘉木也。”众所周知,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一部《茶经》的问世,茶圣陆羽就在径山吹响了历史上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中华茶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极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中日两国是一水相依的邻邦,两国之间的禅茶文化深远流长。据2001年出版的《径山寺志》记载:早在唐代永泰年间(公元765-766年),牛头宗僧人法钦云游入浙,在径山卓赐修行。永历三年(768年),法钦奉诏入京,赐号“国一大师”,是中日佛教交流之始。北宋期间,著名文学家苏轼两度任职杭州,与径山名刹僧人交往,并推行“十方住持制”(选贤制)邀请高僧主持寺务。此法推行全国,到南宋,径山寺被朝廷评定为“五山十刹”之首,高于灵隐、净寺、天童等寺,由此名扬四海,成为“东南第一禅院”。于是日本高僧纷纷来径山学禅学茶,先后有十多个日僧上径山,代表人物有:日本高僧道远,于嘉定年间(1208-1224年)上径山拜师学法,回国后被封“佛法传东法师”,为日本国佛教曹之宗创始人。

日本高僧圆尔辬圆,于端平二年(1235年)上径山一住5年,从天准师范学法,回国后被封“圣一国师”,创日本临济宗圣一派。他们在径山不仅学法考禅,而且学习种茶、制茶、品茶的技艺,把径山“茶宴”带回日本,形成日本“茶道”,于是,在日本高僧、贵族之间扬起一股弘仁茶风。16世纪末,高僧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流传至今。

中日两国各自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存在差异,但如今,日本茶道闻名世界,而作为源头的中国茶文化却止步不前,甚至开始走下坡路。

那么,中日两国的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茶文化的呢?为了了解中日两国当代大学生的茶文化继承观,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实地采访,深入学校,进行亲见、亲历、亲闻的采访,并到誉称“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查阅关于日本禅茶文化之源的径山史料,参观了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上,加深理解。

(二)中日大学生对茶文化传承观的差异及分析

为了更加深刻而准确地了解中日两国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传承现状,我们特地设计并制作了针对中日两国大学生的中日文两个版本的纸质、电子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茶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就读学校茶文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对茶文化所持兴趣度、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等等。

另外,为保证所得数据的可信性,我们以盛产茶叶的日本静冈县和誉称“中国茶都”的杭州市作为主要调查区域,分别在日本静冈县立大学、静冈产业大学、静冈大学和中国杭州浙江农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在杭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日文问卷305份、中文问卷668份,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中日问卷两组数据的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两国大学生在茶文化的传承观上,具有以下几点明显差异:

1.“什么是茶文化”?对这一题的回答(如表1),中国大学生大都选择了最长、最概念化的选项3,占比例高达72.46%;而日本大学生则偏向选项2,占比例高达60.98%。结合中日当前的社会文化差异,我们分析发现,日本当今社会,市场上各类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茶类,以瓶装形式作为日常饮品大量贩卖,以快捷的形式进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饮茶也成为不少日本人养生保健的日常习惯。因此,的确可以说茶文化对日本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喝茶习惯。

而反观中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中国大学生普遍形成了一种理论化、概念化的思维方式,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认为概念、定义等描述就是正确的答案,这一点达到一种近乎条件反射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识仅局限在字面上,而不能真正融入生活中去,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事实上,茶文化也的的确确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喝茶习惯一直存在。

2.关于茶文化在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如表2)。我们可以发现,同样是国内盛产茶叶的两个代表城市,在日本静冈,尽管没有专门的茶文化专业,但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与茶文化相关的课程,占比例高达88.05%。而在杭州,设有茶文化专业的只有一所大学,即浙江农林大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也极少,占比例仅有14.37%,比日本低6倍多。

另外,如表3,比起接触茶文化课程机会较多的日本大学生,一半以上中国大学生希望自己就读的大学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占比例达到52.09%。

同时,在我们对在杭高校学生的随机采访调查中,37.43%的学生都表示对茶文化相关课程非常有兴趣(如图1)。

很多日本大学生表示对茶文化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上过课后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很多中国大学生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没接触过、不了解。结果虽然都是不感兴趣,但是原因却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在旁听了几次静冈产业大学的茶道相关课程后我们发现,日本大学的茶道课几乎都是以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而中国大学的茶文化课(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除了少数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课,其他几乎都是理论课。理论课,从课程本质上就降低了其趣味性。同时,在对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采访后也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因为上过实践操作课后喜欢上茶文化的。

二、中日大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传承观的差异及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在中国,学生有兴趣,但是接触机会少,导致对茶文化兴趣热度的下降。同样,该问题在茶文化以外的传统文化传承上也同样存在。

针对其他传统文化,我们也做了同样的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如图2、3,72.75%的中国大学生表示比起二胡、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更希望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这一点日本大学生也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受冷落都是普遍现象。

然而,在古典名著的阅读情况中,明显可以发现中国大学生阅读情况好于日本大学生(如图4、5)。中国占比例高达56.87%,高于日本一倍多。这难道是因为比起传统乐器,中国大学生对古典名著更感兴趣吗?不是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教科书中,对四大名著收入的部分比较多;同时阅读四大名著也是很多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提出的一项必须学习的任务。再是,在中国,与四大名著相关的影视作品、动画歌曲等也层出不穷。与其说中国学生更爱古典名著,不如说中国学生所处的环境里,接触到四大名著的机会更多。

相反,试观如今中国社会,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培训班几乎占据乐器培训班的半壁江山,而绝大多数的家长也对西洋乐器持有更加热衷的态度。在谈到国粹京剧时,绝大部分不喜欢京剧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其实从来没有认真地看过京剧,因为身边的人说不好看所以下意识就抵触。

因此,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从最开始就被各种形式各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在许多传统文化之外,并且不曾接触了解,于是渐行渐远。可以说,中国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是处在被动地位的。尽管大多数的中国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些认识也仅局限于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内容。由于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不多,还没有形成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真正融入现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意识。

三、改善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继承观的途径

结合茶文化的发展,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继承观,对如何改善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继承观,提出如下见解:

第一,扩大茶文化相关课程在大学的普及率,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首先要在盛产茶叶的省市的大学开始,要为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时为不曾接触茶文化的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不论是从整个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角度,还是对地方文化产业的了解与促进这一角度,相信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加大传统文化在大学的宣传力度。通过课题研究、传统技艺的学习观摩、传统诗词的学习与写作、传统戏剧的演出与观赏等各类实践活动形式,让传统文化以各种新途径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要改变当代大学生潜意识里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心理,就必须要让大学生走近、接触传统文化,让他们亲自去探寻、去感受传统文化里的乐趣,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第三,各大学根据所在地传统文化背景开设相关特色专业或课程。尤其是茶叶专业的学生与茶科所研究人员要参与种茶、制茶与品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各地文化优势,让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宣传主体,进行针对性的教授和传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必须防止两种倾向。既要反对“月亮是外国圆”的崇洋媚外倾向,一味崇拜发达国家的文化,又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对读古典诗词持否定轻视态度,实行“去中国化”。正像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所指出:“去中国化”“是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放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正确的做法应当如鲁迅先生所说:对外国的一切先进的文化、科技要实行“拿来主义”,洋为中用。对传统文化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为当今社会主义服务,在人民群众中发扬光大。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在这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当代大学生任重道远,应当自觉做复兴、发展传统文化的尖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做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敏.中美两国茶文化及特点比较[J].农业考古,2013(2).

〔2〕魏萍,霍增辉.在杭高校大学生茶文化调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

〔3〕董婳,谭雪婷.中日茶文化渊源与异同比较[J]. 大庆社会科学,2010(4).

〔4〕耿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5〕冷晓.径山寺志[M].杭州市佛教协会,2001.5.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