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TPP:顺势而为亦或另起炉灶——基于中国角色的引力模型验证与逻辑取向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61次
  • 评分4
  • 67
  • 0

赫慧慧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最初由文莱、智利等四国于2005年6月协议发起并签署,至今已拥有12个成员国,其具有高标准、美国主导、开放性等特点.TPP至今仍把中国排除在外.通过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如果TPP取得成功,意味着美国在自由贸易协定的竞争中极有可能全面领先中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中国在亚太的经济利益.因此,中国应提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一是加快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二是深化现有的双边和多变FTA谈判,减少TPP扩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考虑在适当时机加入TPP的谈判;四是积极谋划以中国为中心的FTAAP;五是通过“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达到新高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TPP;FTAAP;引力模型;“一路一带”

中图分类号:F7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92-04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本只是亚太地区众多区域经济组织之中的一个极其一般的存在,但是自2008年,美国高调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并于2009年11月提出扩大计划,[1]将其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之后,TPP一下被全世界所熟知并重视.有观点认为,美国如此强力推进TPP的一个重要意图是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体的“美式FTAAP”[2],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随着TPP的发展壮大,亚太区域内现有的自贸区有可能存在被架空或取代的危险,美国将因此而主导亚太区域经济秩序也不无可能.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却迟迟没有被邀请加入TPP的谈判.那么这个TPP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又有哪些特点呢?

1 TPP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1 TPP的创立及发展概述

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以下简称TPP),其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最初是由美国、新加坡、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88年共同发起的旨在通过一项优惠贸易协定(PTA)的形式来推动APEC贸易自由化.但最终因美国将重点转向建立双边FTA而陷入停顿.2005年6月,新加坡、新西兰、文莱和智利四国(即TPP的创始四国,又称P4)在APEC的框架下正式签署,2006年5月28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随后美国将目光重新转向TPP,并于2009年底宣布加入TPP.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的议题,使得TPP一时间声名鹊起,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壮大TPP,美国积极邀请其他国家加入到TPP谈判中来,截止到2013年3月15日,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使得参与TPP谈判的成员增加到12个,这12个成员“抱团”之后,将形成约八亿人口的市场,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的四成,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3]

1.2 TPP的特点

1、TPP的门槛较高,是高标准、高要求的FTA

TPP涉猎的议题众多, 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还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及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合作等.更为重要的是TPP在实现贸易自由化方面没有例外,要求各成员100%的实现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的时间也比APEC“茂物宣言“的目标年度(2020)年提前了.因此,TPP堪称是一个高水平的FTA,被誉为FTA中的优等生.[4]

2、美国掌握TPP的内部主导权,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

美国从2010年开始,在整个TPP谈判中,其均发挥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事实上左右着TPP的谈判进程.[5]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已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使得近些年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感到了压力和不安.此次TPP绕过中国,其孤立中国的意图昭然若揭.

3、TPP的地域跨度广,覆盖范围广

TPP成员国的地理位置跨越了美洲、亚洲和大洋洲,打破了以往自贸区毗邻相近的地理限制,是迄今唯一横跨太平洋东西两岸的自由贸易区.另外,TPP谈判还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政策透明度以及“边境内问题”等与时俱进的议题,极具时代性,被誉为“21世纪的FTA”.[6]

2 TPP对中国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介绍

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最初仅是一个简单的计量模型,因其方程式与牛顿(Newton)先生发现的物理学上的引力法则相似而得名.1962年,丁伯根(Tinbergen)为解释多个国家间贸易流量的不对称问题,将引力模型引入国际贸易的问题研究上.认为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与两国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Tij=AGiGj/Dij

其中,Tij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双边贸易流量总额;A为常数项;Gi表示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Gj表示j国的GDP;Dij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两边取自然对数,转化为线性回归方程:

lnTij=δ+β1lnGiGj+β2lnDij+μ

其中,δ为常数项,μ为随机误差项,β1、β2表示Tij对GiGj和Dij的弹性.

2.2 模型变量引入

本文主要探究美国主导TPP后对中国贸易条件和流量的影响,因此在原有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解释变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人均GDP和外贸依存度作为解释变量

人均GDP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需求和供给能力.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地区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即外贸依存度越高,其进出口水平相应越高.

2、引入是否TPP成员国作为虚拟变量

虚拟变量系数为正,则表示区域经济组织对区域内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若系数为负,则具有相反作用.

3、引入运输成本来替代原引力模型中距离的变量

因测算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两岸,故国家间的贸易一般以海运为主,以运输成本作为解释变量,更具说服力.

扩展后的引力模型表达式为:

lnTj=δ0+δ1lnGj+δ2lnPj+δ3PICij+δ4OPENj

+δ5TPPj+δ6APECj+μ

式中,Tj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国的贸易流量(进出口总额);Gj,Pj和OPENj分别表示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GNI)和外贸依存度;PICij是指中国与j国之间的运输成本;TPPj和APECj分别反映j国是否为TPP成员国和APEC成员国.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模型中贸易流量数据、GDP和外贸依存度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运输成本数据来源于中国运费网,以2012年的数据作为标准,选取了中国与另外21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即截至2012年已正式加入TPP谈判的11个国家(新西兰、新加坡、智利、文莱、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加拿大、墨西哥),另外8个APEC成员国(日本、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韩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俄罗斯、泰国)以及既非TPP成员国又非APEC成员国的巴西和柬埔寨.

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引力方程进行随机效应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引力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从结果来看,截面数据检验合理,根据模型实证结果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1、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总量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较大

GDP的回归系数为0.95,表明在当前经济条件下,GDP每提高1%,就能促进双边贸易流量增长0.95%.因为GDP代表着一国的供给能力,其总额越高,贸易能力就越强,就越能促进双边贸易额的增长.

GNI的回归系数为0.16,表明在当前经济水平下,GNI每提高1%,双边贸易流量就能增长0.16%.因为人均国民总收入反映了一国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就越能吸引他国的贸易流量.

2、运输成本与贸易流量呈负相关,对贸易流量的影响较小

PIC的回归系数为-0.0005,即运输成本每增长1%,贸易流量就会下降0.0005%.说明如今运输成本也即距离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越来越不显著了,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间的贸易更多的考虑贸易总量和消费市场的大小,而且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各种优惠措施更是吸引双边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距离因素已经不再成为阻碍因素了.

3、外贸依存度和是否是APEC成员国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

OPEN的回归系数为0.0056,即一国的外贸依存度每增加1%,双边贸易流量就能提高0.0056%.外贸依存度越高,双边贸易额就越大,但是回归分析表明,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各国都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期望通过开拓海外市场来带动本国经济总量的提升,然而最终导致各国都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因此继续提高外贸依存度的后果就是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APEC的回归系数为0.08,表明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一般,表明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同APEC成员国间的贸易流量处于平稳的水平.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在亚太地区建立亚太自贸区(FTAAP)的构想获得了APEC成员国的认可,相信不久的将来,定能带动双边贸易流量较大的增长.

4、是否是TPP成员国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

TPP的回归系数为-0.17,为负值.这表明被排除在TPP成员国以外的中国,受到TPP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随着TPP成员的不断扩大,中国与TPP成员国间贸易流量的流失就越严重.如果由美国主导的TPP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因为美国的政治排斥不利于中国加入TPP,另一方面中国的贸易流量会因主要贸易伙伴国加入TPP而大幅削减,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对于中国的决策和选择,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3 中国的决策选择和建议

3.1 加快产业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TPP“高标准”的发展要求

TPP的标准是未来自由贸易发展的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与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额也占有相当比重.但目前我国的产业模式存在着产品的技术水平较低,附加值比较少,创新不足等弊端.TPP“高标准”的要求必然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威胁,因此我国应该从TPP的“高标准”入手,从现在开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加大对新型知识产业的扶持,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劳工和环境标准的建设.这样不仅应对了TPP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如果未来我国想要加入TPP,对谈判也会比较有利.

3.2 积极与日本、韩国等进行FTA谈判,深化现有的多边和双边合作

中国、韩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主要的三大经济体,在经济互通合作方面的进程却极其缓慢.而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快与日本和韩国的FTA谈判,加强与日本韩国的沟通交流,扩大中日韩经贸往来,促使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尽快的从理论上研究迈入实质性进展.同时,中国应当在持续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的基础上,加大关税的减让力度,以更优惠的贸易安排吸引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开展双边贸易.最后在泛太平洋地区,针对不同发展程度的TPP成员国,区别对待,主要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智利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机制,推动贸易自由化取得实质性进展.[7]这样如果中日韩自贸区能够建成,外加中国——东盟自贸区,美国即使主导TPP,也很难在区域合作上孤立中国.[8]

3.3 考虑在适当时机参与TPP的谈判

TPP因超级大国美国的加入,带动了其他国家加入TPP的热潮,也让这些国家从中获取了利益,其所带来的市场和效益都极其可观.而没有加入TPP的国家不仅无法享受集团内部成本降低和市场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还要接受歧视性关税等贸易安排.为了避免像当年加入WTO那样的被动局面再次重演,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此次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密切关注TPP的进展,研究TPP的谈判规则,改善因加入TPP可能带来的弊端,做好充分准备,择机表明加入TPP的意愿,为中国争取更多有利的市场和规则制定的政策空间.

3.4 联合APEC成员国另起炉灶,积极推进FTAAP进程

由上文论述可知,美国想要通过TPP来遏制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迟迟没有邀请中国加入.诚然,中国也可不必急于加入TPP,而是另起炉灶,通过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FTAAP来与之抗衡.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峰会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同意在亚太地区成立一个由中国推动的自由贸易区,这一举措挑战了美国提出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此举表明中国在TPP的影响下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并推进亚太经济合作的进程.

3.5 让“一路一带”打开“筑梦空间”,构建中国引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蓝图

“一路一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路一带”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没有国别和区域限制,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 “一路一带”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和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一路一带”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不进拓展了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路径和方向,而且激发了沿线国家的发展活力和合作潜力.“一路一带”目前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5 结论

TPP在美国的主导下虽一直将中国排除在外,但是中国巨大贸易总量和消费市场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应继续秉承积极、开放的姿态来应对TPP,不断完善自身经济体制,持续加强双多边FTA合作,未雨绸缪,持续跟踪TPP的发展动态,研究TPP的谈判规则.同时积极推进亚太自贸区的进程,联合“一路一带”战略构想,开拓以中国为主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开拓更为广阔的未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焦方太,刘江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APEC的影响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1):24.

〔2〕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84.

〔3〕田海.TPP背景下中国的选择策略思考——基于与APEC比较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2(4):16.

〔4〕刘昌黎.TPP的内容、特点与日本参加的难题[J].东北亚论坛,2011(3):13.

〔5〕皇甫平丽.美国主导TPP的发展[J].瞭望,2010(49):59.

〔6〕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44.

〔7〕宋永刚.TPP对中国政治及经济影响研究[D].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研究所,2013(4).

〔8〕田海.TPP背景下中国的选择策略思考——基于与APEC比较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2(4):15.

〔9〕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80.

〔10〕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43-52.

〔11〕赵金龙.美国TPP战略的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18-26.

〔12〕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4):60-73.

〔13〕关权.东亚经济一体化和TPP—中日之间的博弈[J].东北亚论坛,2012(2):3-10.

〔14〕刘重力,杨宏.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东亚地区FTA战略的影响——基于TPP合作视角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2(5):48-58.

〔15〕舒建中.“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国的意图与中国的选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4):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