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投稿土逗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53次
  • 评分4
  • 20
  • 0

刘戈衡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高等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主要分析了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行业需求;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2-03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旅游管理已经成为了紧俏的热门专业之一,是当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全面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要从课程体系的建设、校本教材模块的增减、教学手段的创新等角度出发,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学生的实践技能、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更能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

1 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1 行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

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关键职责就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文章所讨论的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在于适应行业需求,从而打造全新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理论涉及到众多领域的知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学生就业,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多样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应增强其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创新意识[1].因此,就需要找寻到社会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培养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平衡位置.行业需求是大学生的就业之本,是社会对于某一职位的需求程度以及素质要求的具体展现,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高质量、高效率、高薪酬的就业.因此,高校在实施给予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把握方向,根据具体职业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够保证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1.2 有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当今社会的行业发展和需求的角度出发,高校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最主要的工作场地是旅游企业公司,为广大游客所服务.相应的,给旅游专业的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全面掌握综合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我这里所说的综合能力概括而言就是“一个导向,两种能力”[2].其中,一个导向中的想到就是行业需求,使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找到服务岗位和对象.旅游专业的培养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本校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给予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两种能力分别指的是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旅游毕业生不仅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能够有充分的实践能力投身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等岗位.我国的旅游行业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尤其是面临着国外旅游企业的挑战和冲击,正是急需广大优秀的、高学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加入.

1.3 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高职旅游类专业目录,一级专业中包含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二级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不仅仅是工商管理专业的范畴,而是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来寻求发展道路的.旅游管理带有十分强烈的行业色彩,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旅游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能够有充分的实践能力投身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等岗位的毕业生[3].相关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在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上也要有一定的建树,具有坚韧不催的意志品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磨练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要以社会对于该行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本校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确定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2 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

据有关调查分析,高校中6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当前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并不能够达到从行业需求角度培养学生的目标.造成这一现象很关键的因素,在于学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设定.针对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较大的区别,强调的都是知识本位,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也就是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4].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更多的关注的是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合,但是在课程设计中并没有明确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仅仅是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强调的是文化知识的培养,并没有针对岗位需求进行定向培养,学生就业后容易随着技术革新、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被很快淘汰.

2.2 高职生与低学历者相比无明显优势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高等院校旅游高职学生比中专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职生有较为充足的理论知识,以此作为能力的保障,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中专的学生有更长的实习时间,较强的动手能力,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较强的能力.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最为关注的是员工是否有充分的从业经验,大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学历和专业没有太多的限制,他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工作经验[5].高校高职毕业生在从业经验上与中专生相比处于劣势,并且往往高不成低不就,稳定性不高.因此,虽然高校高职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水平,但是中专生更加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

2.3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专业强度

旅游行业内部还能够细分为许多子行业,他们有着各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环境.对于工商管理类别的专业来说,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是能够适应的,但是对于旅游管理这一类有较强专业性的专业来说,就不太实用了.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工商管理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了旅游专业类的课程,导致宣兵夺主的现象产生;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对于旅游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课本内容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以至于许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什么都学了,却什么都不懂”[6].

2.4 实践教育的力度还需增强

随着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高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但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却没能够与之相匹配,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校设施上的要求,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设施与场地根本没有规模和数量,校方也没有在日常课程中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以某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为例,由于学校的实践教育的设施和场地的限制,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选上这门课.此外,有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对于之后的工作求职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老人游戏与玩耍中,渐渐放弃了学业,没有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对于考试应付了事,最终只会导致就业竞争力的降低.

3 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3.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为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和岗位实训情况的调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形成岗位带,旅游企业要在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人才.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明确课程理念和观念,将能力培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3.1.1 市场调研的分析

首先,纵观以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导游岗位,还有部分学生进入旅行社从事外联和调度工作.其次,通过对各类型的旅行社的调查,以及与其人力总监的交流,我们发现,通常来说,旅行社给应届生设置的岗位主要有导游、计调、外联三种.导游是接待旅客的最直接的人员,需要承担旅行过程中内部的各项具体工作,可以说是旅行社的门面;计调作为旅行社运行的核心部门,不仅负责对内,还要负责对外的全部工作,计调部的工作效率反映了整个旅行社的工作状态,因此,计调员要格外谨慎的设计和安排旅行社的发团调配;外联部主要负责的是旅行社各项产品的外界宣传工作,实质上肩负了公司产品广告宣传与市场管理与开拓的任务,它的工作也就是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实践表明,根据毕业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能力的差异,旅行社会为其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岗位.实践证明,若在这三个岗位都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1.2 职业能力的考核

在考核职业能力方面,德国使用的是“双元制”等先进的外职教学模式,能够全面考察就业人员个人特质、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等方面,遵循旅游局制定的相关考核标准,同时考虑到毕业生的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导游、计调、外联这三个岗位有着各自强调的能力要求.比如说,导游可能对于重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着更高高的要求,计调对重视计划和协调能力有着个更高的要求;外联对于推广和宣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工作内容主要由岗位性质与对象所决定,比如说,导游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人沟通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外语功底;计调员除了要负责计划、调配工作,还要完成办公系统的升级与维护;外联人员除了要对外宣传和推广旅行产品,还要承担对外交涉的责任.

3.1.3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比中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中国更为实用,其中不仅强调了通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还充分体现了岗位需求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课程体系的时候要以能力为核心,尤其是要关注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实践教育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添加各种新型的实训项目和环节.

3.2 以岗位实训为中心职业能力的训练

导游属于专业职业之一,并且其工作过程中的服务性质较强,是一份需要脑力、体力共同运行的工作.导游在接受工作之后,就要独自带领旅游团队进行指定景点的游览与参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还要坚持户外行走达十几公里.不仅如此,若在工作过程中游客、行程安排出现任何问题,导游都要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导游工作时面对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并不是固定的机器,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时便要求导游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处理不同的时间时都能有较好的应对办法,妥善处理各项事物.所以,正是导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导游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针对这一点,学校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专业教学导向,努力培养专业学生独自应对并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严格遵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原则进行整改,根据旅游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特点特色,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突出“学中做”的教学宗旨,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以此来适应当下社会旅游也发展迅速的行业特点.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比教学更加重要,系统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而频繁的实践是为了巩固学生能力,提升自我整体反思思考度的过程.所以,在系统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示、录像教学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当下是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现代化教学技术也应该广泛应用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从多媒体技术角度出发,使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教学质量提升的坚强后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拓宽了境界,以此来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3.3 以科学合理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存在意义在于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导向机制、目标机制、师资力量优化及各项保障机制.良好的培养方式还应包括反馈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等.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必须建立内部机制、外部机制共同考量综合机制.

3.3.1 优化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

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评价.在评价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质量的时候不能仅仅参考学生的课程成绩,或是只由学校、教师来做决定,而是需要社会实际用人单位的参与.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评估而言有重大意义,因为学校外部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并非学生在校内的课程成绩,也就是说,学校外部评价可以很客观地反应学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3.3.2 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体系

学校内部的评价结果的主要参考依据教学质量.也就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符合学校规定的培养计划,通过制定逻辑思维测评、形象思维测评、创造思维测评等多项指标,建立健全综合性的评价体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行,学校尤为注重创新性学生的培养.

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有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高职生与低学历者相比无明显优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专业强,实践教育的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岗位实训为中心职业能力的训练,以科学合理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等途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13(8):8-9.

〔2〕阉如良,郑宇飞.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办学模式对比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论坛,2014(2):80-83.

〔3〕雷金瑞.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3(5).

〔4〕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80-82.

〔5〕王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情境教育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7).

〔6〕叶凌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讨[J].魅力中国,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