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 投稿薪人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158次
  • 评分4
  • 75
  • 0

杨娇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艺术教学部)

“90后”大学生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90后”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发现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新型管理理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

1 心理健康不佳者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近几年平均在20010左右。表现以焦虑不安、恐慌、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2 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大多数“90后”心理脆弱,耐搓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许多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缺乏、独立能力差,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

3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多为“90后”,其中独生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大学生总数量的51%,近年来出现轻微和重度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因双方同是独生子女,皆以自我为中心,互不体谅对方,导致双方关系一度恶化,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4 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用额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较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 1000元水平。有51.4qo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这份调查报告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缺乏。

5 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

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91.9%的学生配有手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同时也反映出了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教育的弊端。

6 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创新与探索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

7 人际交往靠网络

调查显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QQ等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一旦面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多数“90后”会表现得慌乱和手足无措。

二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不免产生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 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3 就业焦虑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是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焦虑感。 4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承认,自己在进人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情感是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思维独立,过于自信 “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个性鲜明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早熟老练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清醒认识现实,珍惜发展机遇。“90后”大学生获取渠道更加广泛,速度也更为快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维模式,自信程度显著增强。

2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带有功利色彩

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90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色彩浓厚,同学之间形成不良竞争。功利行为的增加和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是息息相关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喜欢挑战、思维活跃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历史使命的召唤和现实自我的冲突面前,“90后”大学生面临的矛盾更尖锐,内心的冲突更激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90后”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挑战、追求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4 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心理健康,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而面对心理问题,多数“90后”选择逃避,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5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往往在父母及家人的溺爱中成长。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性,如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生活和不善交际等问题,而这些习性则会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抗挫折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

6 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世界所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荒废学业、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从而产生交际障碍。

7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这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内心焦虑、无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四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对策分析

1 针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对策

老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在学生遇到问题后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更快地适应、感觉到爱并产生安全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业余生活。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使之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2 针对父母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使之成为有责任心和敢于担当的人。敢于让孩子多吃苦,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实践中得到知识和快乐,而不是父母一味地为之安排好一切,坐享其成只会抹杀掉孩子的独立性。

3 降低对网络过度依赖的方法

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使之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对网络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其长处,摒弃弊端。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深入分析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从而消除对网络的依赖。对于过于依赖网络的学生,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要多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

4 轻松减压,缓解情绪的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切勿轻易否定自己。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制定出客观的、可行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5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是要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

6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在校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让他们在步人大学校门起就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不同程度的转变。化解自己因对社会的片面认识而产生的诸多疑惑,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90后”是时代造就出的彰显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宠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思考,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重视“90后”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接纳和支持他们,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将他们推向美好的未来。21世纪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代“90后”大学生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好迎接困难,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栋梁之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4).

[2]段元梅.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施福新.大学生四种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4]载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18 -11-12.

[5]曾秋菊.王俊垒.魅力中国[J].黄河科技学院,2009(7).

[6]崔景贵.教育与职业[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