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15
  • 阅读量8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结合双三螺旋模型的内涵及其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介绍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时应考虑的制度建设、生源质量、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等评价指标,从而就如何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出实质性建议。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是指运用一定手段,采取一定措施,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和对培养结果进行检验所采取的有关措施,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在1998年教指委成立之初即按照“自评为主、以评促建、专家咨询、政府监督”的原则,制定了包括招生、课程教学、学位论文、教学、管理、办学特色与效果等6个指标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5年又发布《深化工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这些都是对工程硕士培养教育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也是确立评价指标的主要依据之一[1]。本文拟从双三螺旋模型理论出发,论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指标,为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建议。


  1双三螺旋模型


  河海大学提出的双三螺旋模型是基于三螺旋理论,运用系统科学思维与方法,瞄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构建的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部三螺旋,以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为外部三螺旋的重要理论创新[2]。


  1.1内三螺旋


  内三螺旋是知识链、能力链和素质链的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同时也具有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呈相互交叉、重叠的螺旋式上升的关系,是个体成长成才的源动力。知识、能力和素质这种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了人才培养的三螺旋关系,即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的内部三螺旋,对工程硕士来说,知识链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交叉学科和工程原理等;能力链由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构成;素质链则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审美素质、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等内容构成。


  1.2外三螺旋


  外三螺旋是科学链(大学)、生产链(企业)和行政链(政府),分别代表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主体。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大学逐渐由社会的次要机构上升为主要机构,日益成为知识社会中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关键,并将同企业一样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1.3双三螺旋模型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


  知识链、能力链和素质链组成人才培养的目标链,目标链就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组成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链,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外部保障。外部环境链和内部目标链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双三螺旋关系,两股三螺旋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各项创新活动[2]。


  2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2.1制度建设


  良好的制度体系是保证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培养质量评价首先应考察的内容。许多培养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权责分工不明确,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突出,因此,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方式是否高效,是否运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平台提供便捷服务等应作为评价指标。


  2.2生源质量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目前高校选拔学生的主要渠道,生源条件是决定培养质量高低的基础,优秀的生源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生群体的整体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水平。研究生入学前学历参差不齐,学科专业各不相同,有些学生离校多年,专业基础不扎实,因此,具有工科背景的学生数量、第一志愿报考工程硕士的学生人数、调剂生数量等都构成了质量评价的指标要素。


  2.3课程教学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是对全体学生的必学科目要求,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英语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专门要求,学生获得课程学分的方式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然而,“一刀切”的课程设置造成了“课程设置整齐划一”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也是制约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课程教学中企业参与课程方案制定、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度、教学组织形式、在线课程与案例库建设等均应纳入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2.4实践基地


  培养工程硕士,除了高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需要依托项目技术开展工程实践,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联合培养基地作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平台,是高校和企业、行业互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联合培养基地的数量、企业实力、学生实践时间、实践经费支持、基地师资力量等均应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2.5双导师制


  导师是工程硕士整个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参与到实践环节的工程硕士,在基地實践期间也应该有基地导师全程指导,“双导师”制度才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基地导师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教育经验、教学方法对研究生实践的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是否实行双导师制,生师比,校内导师的资质和条件,基地导师的职称、数量和比例,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等也应纳入评价体系。


  2.6学位论文


  随着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硕士学位将逐渐过渡到以应用型与学术型并重,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将向多样化发展。学位论文不以追求学术目标为唯一形式,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更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注重职业导向,而在研究生培养的实际中,存在学术型研究生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论文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混淆不清。因此,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进展监督、成果转化、优秀率等应作为评价指标。


  3建议


  3.1完善选拔方式


  在选拔方式上恪守严格的录取标准,科学合理地考察学生的报考资格、入学成绩、学术和科研潜能以及职业素养等,从而可以对生源以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认知。例如,除了一般的入学考试和面试外,还要有意识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察,择优录取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另外,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企业参与面试的权利也会将在研究生的选拔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和加强。


  3.2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高等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课程。其次,高等学校在开设课程时,要增开选修课程,擴大学生选择范围,要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再次,高等学校要加强对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和加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中,必要时还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


  3.3加强双导师的指导作用


  合理配备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校内导师应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工程素养,基地导师应具有充足的课题、经费及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行双导师制可以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应通过制定各种政策确保导师在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中的指导作用,并用各种制度使这种指导作用常规化和标准化。设置各种奖励性措施调动导师在合作培养研究生中的积极性。


  3.4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研究生丰富其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校企联合研究生模式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顶岗实践”,实习时间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是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而存在,从而保证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2]。在企业实习期间,研究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介入到生产领域中,可以切身体会到企业中的工作程序,深入了解到企业文化等。在科研环节方面,科研项目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使研究生有机会参与企业面向实际的科研项目,参与生产、科研第一线的科研活动,增长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5加强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独立地进行科研活动的主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校外合作单位全程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自合作单位的实际科研攻关项目和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等。这可以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与应用性,使学位论文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应用价值。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论文研究的顺利进展,也能确保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的评价由学校专家和合作单位专家共同参与,对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和形式等进行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杰,胡涛,刘立,等.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C].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理科工作研讨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2] 姚纬明,束龙仓.产学研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工科研究生教育篇[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刘平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