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当代启示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5
  • 阅读量175次
  • 评分0
  • 0
  • 0

  《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问世至今年正好80年,“两论”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的基本原理,深刻地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党内所犯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成功地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了哲学基础;同时,“两论”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既是辩证法的认识论,又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发展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和矛盾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强调,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贯穿于“两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今天对于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启示意义。


  1937年4—8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其中的一部分。授课完成后,由八路军总政治部进行整理,经毛泽东后期修改之后,“两论”得以发表。


  “两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魄,但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犯了“左”倾或右倾主义的错误,给革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甚至差点造成了革命的彻底失败。这个失败的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党的高级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犯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没有解决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的问题。


  1935年的遵义会议批判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解决了军事领导权的问题,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时间紧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到达延安之后,毛泽东有了空暇时间,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从哲学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著作。


  1.正确解决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只有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问题。实践决定认识强调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这解决了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时,毛泽东认为,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类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两个飞跃”。认识起源于感性,通过占有丰富真实的资料,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达到理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之后,认识并没有完成,理性认识还必须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指导实践,进而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具有有限性,事物发展具有无限性,所以在认识的过程中,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于无穷,把握相对真理,进而认识绝对真理。


  3.对立统一原则。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一谈矛盾就要有矛盾双方,缺一不可。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在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时不能犯片面性的错误,一好百好,一差百差,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要全面、动态地把握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人首先认识事物的特殊性,进而把握事物的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教条主义不懂得事物矛盾的发展性,不能区分不同质的矛盾,结果只能导致失败。因此,既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更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特殊的才是具体的、实际的。在实践中,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方能取得胜利。


  1.坚持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建的重要位置,它是我们党一直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但是,1921年至1935年,“左”、右倾的错误路线给蓬勃兴起的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挫折和重大损失,致使在革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部分同志心存疑虑。因此,要解决中国革命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战略策略问题,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而1937年,我国正面临内忧外患,形势很紧张。在此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敢于担当,通过“两论”对这一系列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作出明确回答,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实践论》表明,一切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路线都来自对中国实际的正确认识;《矛盾论》表明,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性,才能在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中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思路。毛泽东同志敢于担当,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进而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同志敢于担当,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敢于担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仍然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勇于探索、勇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坚决做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牢记历史的责任,探索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导新的实践。


  2.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鄧小平同志指出,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胡锦涛同志将求真务实作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和发展事业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既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政策,更需要结合实际将政策落到实处。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的干部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并且强调要让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对于务实作风,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有过很多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因此,共产党人应践行“三严三实”,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站稳群众立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辜负人民和历史赋予的使命。


  3.坚持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立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意味着人民群众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还是实践的主体,也应该成为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主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把握规律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实践是理论之源。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明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因此,党员领导干部通过重温“两论”,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作者:李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