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英语师范本科生职业规划叙事中身份建构的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05
  • 阅读量5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在校自学考试学生(在校大专报考自考本科的学生)是中国继续教育的特殊人群。他们的未来就业意向在继续教育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为此,从参加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50名自考本科生作文中随机挑选3篇作文,解读在校英语自考生未来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以此更好地揭示在校大专生参加自考本科的心理动机与身份建构模式。


  关键词:在校自考生;职业规划;身份认同;叙事分析


  一、引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highereducationexaminations),简称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因为它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教育形式,所以也成为了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历,从而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地方高校为提高在校大专生的学历,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举办了自考本科辅导班。而在校大专生报考自考本科辅导班的动机以及他们将来的就业取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为此,在南昌师范学院(原江西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首先,以教师的身份布置一篇纪实写作,叙述从高考填报志愿到大学参加自考的求学历程与职业规划。然后,从中挑选出3名学生的作文进行叙事分析,以揭示在校自考生的学习动机与身份建构状态。


  二、职业身份建构途径


  通过认真研读所挑选的在校自考生撰写的3篇作文样本,可以归纳出他们认为在职业身份的建构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构成因素:知识的学习、学历的提高、技能的养成甚至个性的改变。下面是一篇具有典型性的作文的一部分:


  “图书馆给了我很多乐趣,也充实了自己同时也让我明白在大学期间,我应该要对自己有一个规划,要为以后做打算。而我的明确目标就是当一名英语老师,对此我认为还有许多路要走,我现在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去充实自己,壮大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千万不要让自己走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地步。自己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从专科走向本科,关于这一点,我在大一时就已经报考了自考本的课程,直到现在还有3门就过关了,我觉得能在大学毕业时拿到自考本科证书,当然这也需要自己的勤加努力。而且我认为在证书这一块,英语四六级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普通话证书也是需要的,而这些都是以后在求职路上的助力石了。”


  该生从学习的实践中认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多去充实自己,壮大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此外,她认为自考课程能够提升学历,有助于她将来实现教师这个职业身份。自考本科毕业证和英语四六级证书以及普通话证书都是国家规定的教师职业身份的知识与能力资格。最后,她也将个性的转变作为建构教师身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我自己本身的个性也是需要改善的,我自己有些不善于与人沟通,可教师又是一个需要站在台前讲话,与自己学生沟通的职业。所以,我应该多与其他人交际,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把自己变得外向一点,我认为这也是我职业道路的规划……”


  知识的储备是职业身份建构内在的必需条件;自考本科文凭、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以及英语四六级证书是职业身份准入的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个性的改变是学生实现职业身份转变的社会实践动力,最终将内在的知识外在化和社会化,从而真正实现教师职业身份的传道授业社会价值。真正实现从学生到国家在编教师身份的转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规定的国编教师招募考试,检测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条件是否合格,因而学生也在为国编考试进行准备:


  “而现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英语功底做好,特别是英语听力和口语这方面,对此我下了好多学习软件,可以帮助我学习,每天可以听一篇短文,练一篇口语,将自己不足的都补起来,而且要将教育心理学学好,因为我的最终目标是考国编,虽然一年只能考一次,而且竞争力又强,但我会全力以赴,相信自己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行动与信念互相作用,推动着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学历的提升以及个性的改变来实现并建构未来教师职业身份。由此,学生的职业规划文本一方面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建构行为,一方面又将此文本转换成现在以及将来行动。自考生的职业身份建构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width=346,height=98,dpi=110


  行动与信念是知识技能、本科文凭和个性改变这三者的核心转轴,推动着学生朝着国家编制的教师这个身份前进,从而实现社会规定的教师身份。此外,也有学生认为参加自考本科是增加将来当老师的筹码,弥补高考失利的一个有效途径:


  “再后来就是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了,我看着各个学校的介绍,突然想到我可是想当老师的啊!虽然我的分数不够,但在高中时老师提过可以自考本,专升本什么的也可以拿到本科证。而且家里人都认为女生当老师是的很好的职业,比较稳定又好听……


  进入大学后,听说系里有自考本的课程,为了能多增加一个当老师的筹码,我报了名,开始我的自考之路。”


  从这名学生的叙事中,也可以看到一个专业选择到未来职业选择的过程,即:从过去的被动认同(家里人认为女生当老师是很好的职业)到一种较为自觉的认同(报考自考本科),最后过渡到教师职业的认同(当老师)。总之,在校自考本科生职业身份准备是一个多种因素(知识、学历、个性等)共同建构的动态过程,也历经了一种感性的对专业的被动认同到自觉认同的过程,过渡到未来职业身份建构的准备。此外,学生在讲述未来职业准备与规划的同时,也在想象中建构自己的职业身份。


  三、叙事想象中的身份建构


  在细读学生的叙事作文时,可以发现在叙述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建构着自己的身份。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叙事者“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将来的我”的想象期待。与此同时,这种对话方式中还暗含着叙事者“现在的我”与教师的互动。有例证如下:


  “其实,说到职业规划,说真的自己内心还是没有特别明确的位置。毕竟高考填志愿时填师范专业不是我自己的想法,那时候我的首选专业填的就是跟金融有关的,例如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什么的,我想之所以会填那些专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是个理科生吧。填好了第一份志愿之后截图发给我爸看,结果我爸就发表了点意见了,说商界是一个女生是比较难驾驭的,再说当时我数学也不太好。然后我爸妈,我姨都觉得填师范不错,最后我想来想去还是听了他们的填完了!虽然心里还是不太喜欢老师这一职业!总觉得老师的生活范围圈太窄了,大概是因为年轻,所以世界那么大更想出去看看。”


  “其实,说到……,说真的……”这些元话语标识(meta-discoursemarks)或叙事迹象(narratingsigns)充分地表明了叙述者“现在的我”在与布置作文的老师(即调研者)进行对话。又比如,“毕竟高考填志愿时……那时候我的首选专业……”这将叙事的视角(pointofview)转到过去,然后她开始讲述高考后填报志愿的经过。从而开始对过去的我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但是呢,话说回来,不管怎么样,既然我现在选了这个专业,就要好好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也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么不喜欢,慢慢的,发觉自己好像有点喜欢了……”


  “但是……话说回来……”等转折的话语标记(discoursemarks)显示了专业认同态度的转变,逐步转到职业身份的建构过程中来。


  “以后毕业了,我想我会先尝试下教师这个行业,觉得合适且自己也热衷于此的话,再继续深造,因为本身现在自己也参加了自考。至于人力资源那块儿,虽然家里直系亲属没有人从事教师行业,但是自己跟有的初高中老师的关系都挺好的!然而对自己的职业的不确定因素问题就出在当觉得不适合教师这一职业之后要如何应对了。创业?跟英语有关的翻译工作?不确定!不管怎样!先把专业学好,努力朝着自己的第一个目标走!加油!hold住!”


  “以后毕业了……”这个时间标识的话语说明了叙事的视角转向了对“将来的我”的职业身份的构想。将来的职业身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为最初的想法不是当老师。未来的职业设想存在些疑问:“创业?跟英语有关的翻译工作?不确定!”这都是叙事者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从而建构了我叙事者的身份。至此,可用下图来总结学生作文叙事中的身份建构:


  width=346,height=76,dpi=110


  这是学生在职业规划写作叙事中的交流图,“叙事者”与“现在的我”相互作用重合。受述者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自己,因为她们在叙述给老师的同时也是在给“现在的我”看。通过上述的交流图,可以看出多重对话:作为叙事者的“现在的我”分别与文本中“过去的我”和“将来的我”进行重新审视,展开对话,与此同时,又与受述者展开对话,这个受述者是老师也是她自己。按照普林斯所说,“每一叙述文本中,至少有一个(或多或少公开地表现出来的)受述者,处于叙述者向他或她讲述的同一叙事层次上”。[1]总之,文本中的叙事创造出多重身份:作为叙事者的“现在的我”,被考察对象的“过去的我”和“将来的我”以及讲述对象的老师或自己。这种多重身份使对话成为可能,并且推动这种“交往”(叙事是一种普遍的交往方式[2])转换成一种较为理性的“认识”(叙事的确提供了另一种认识方式[2]),最后成为一种行动的文本。


  结论: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3名同学作文进行叙事分析,可以看到他们一个动态的职业身份建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对“过去的我”和“将来的我”进行重新的审视,建构了他们的多重身份。总而言之,自考本科生的职业规划写作一方面让他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再思考,一方面又理性地将身份分为社会所规定的三个部分(知识、学历、个性)。总之,叙事的解读生动地展现了他们职业身份建构的图景。


  参考文献

   [1]GeraldPrince,ADictionaryofNarratology[M].RevisedEdition.Lincoln:UniversityofNabraskaPress,2003:57.

  [2]查尔尼娅维斯卡.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M].鞠玉翠,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11.

  作者简介:陈忠猛(1978—),男,江西进贤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