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性的专业教育:新闻教学改革新思维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05
  • 阅读量23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常规模式,但是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通识性教育不应是通识性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也应当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即通识性专业教育。这也是新闻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方向。作者在大学普通班和自考助学班教授新闻学课程多年,深感通识性教育的重要。这里,本文主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在新闻教学改革中倡导通识性专业教育的现实张力和面对的挑战。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性的专业教育;新闻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胡远珍(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


  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探索通识教育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但现行通识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中非专业教育的部分,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共同课程,课程的结构是通识性的课程+专业学科基础性课程。如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含自考全日制学生)在大一、大二除了学习本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一些大文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这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但是,这还不能充分地、全方位地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还应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即通识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称为专业教育通识化)。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视野转向多维知识视野。这里的单一知识视野指的是只注重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忽略了本专业的知识点与其它学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只注重现成的书本知识传授,轻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多维知识视野的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立足于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够关注不同媒体的传播实践,多层次、多视角地考察各种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及能力。倡导通识性的专业教育新思维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媒体传播实践、教育改革的回应。


  一、通识性的专业教育新思维的现实张力


  (一)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与大众传播角色功能的多元化


  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公民社会已初显曙光,大众传播在培育和建构中国公民中社会发挥着强大的形塑作用。如大众传播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大众传播参与社会的公共治理等。而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又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冲突,各种维权、抗争性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3年至2010年,全国范围内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从每年的8000多宗增加到90000多宗。中国还面临着社会公共安全意外事故和各种灾难性事件的高发期。如食品安全、疾病疫情、环境污染和各种安全事故等,这些可以总体概括为社会危机事件。在这些危机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播是如何发挥危机传播的预警功能、报道功能、引导功能和社会动员功能的。那么,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课堂上,也包括自学考试以及其它类型的新闻传播学继续教育的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就必须突破陈旧的知识体系,结合大众传播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发挥的不同以往的多元化角色功能,引导学生从政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视野中去认识和思考。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开放,激发学生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课程内容上必须体现时代性、社会性和现实性。


  (二)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来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学科交叉、融合主要表现为新闻传播学本身专业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新闻传播学与其它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国家教育部已经调整了新闻传播学的本科专业设置,它们是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特色专业。专业分类更加细化,但专业学科内容联系却更加紧密。如广告学概论是作为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成人继续教育的专业基础通识课程,课程内容的广告策划与新闻学的新闻策划,广播电视学的栏目策划,编辑出版学的图书出版策划等在策划思维和方法上的基本知识点就具有相通性,只不过由于策划的对象不同,策划的具体内容会有很大的不同。讲广告学概论的教师讲到广告策划内容时,可以适当拓展到新闻策划、电视栏目策划。这样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策划思维方法之后,可以比较性地了解广告策划、新闻策划、电视栏目策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而新闻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则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和传播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从新闻传播学单一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已无法观照各种复杂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如对新闻侵权现象、媒介经济活动的考察和解释都需运用法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因此近几年出现了媒介经济学、媒介管理学、媒介发展学、媒介社会学、媒介政治学、媒介文化学等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上如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不仅需从传播学的角度去把握,还要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探析。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将知识融合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思想力、深刻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力。


  (三)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勃兴所带来的传播革命,挑战着现行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颠覆了既有的传播模式和理论


  “网络政治”、“网络社区”、“网络社交”、“网络文化”、“网络民意和舆论”等作为新的研究课题的成果必须及时吸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让我们的学生既要懂得传统大众传播环境下既有传播理论和传播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也要了解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传播理论和传播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引导学生借鉴新的研究成果如“长尾理论”、“蝴蝶效应”、“第三人效果”来考察和分析网络传播现象,比较传统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的不同特点,对媒体融合的新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新技术、新媒体、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环境,如微博的兴起与发展对新闻信息源、新闻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把这种变化渗透到我们讲授的内容中,“知识的滞后”“技能训练的滞后”必将会影响对学生高质量的培养。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知识融合、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着眼基础破旧纳新,兼容并蓄重在训练。


  (四)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以及心理特点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


  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90后、00后新一代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压力,初、高中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局限于对教材的学习,课外阅读有限,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视野。但是他们从小又是在媒介中长大的,读报、看电视、上网、玩手机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他们思维非常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从媒介中虽然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但所获取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碎片化”和“大杂烩”的特点,知识系统性方面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就笔者所了解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自考生来看,依然喜欢满足于“浅阅读”。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涉猎,影响到他们的思维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有一次在传播学讲授的课堂上,针对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后回答。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时,先从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概念分析入手。当时笔者惊异于这个学生解读概念之准确(这个概念教材上没有),但之后的回答却大相径庭。笔者很奇怪,一问原来这位学生用手机上网从百度上搜索到这一概念的释义来现场回答。由于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易得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论系统学习严重不足。近几年,学生的课程论文突出地反映了他们在认识、理解、分析问题上的短板。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课程体系、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方法上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但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上,教师首先要针对90后、00后学生的特点,建立通识性专业教育的新思维,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学会从多维视野上对知识、理论的融会贯通,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论,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通识性专业教育新思维面临的现实挑战


  通识性专业教育的新思维对教师会带来哪些挑战?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适应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变化


  就笔者所了解的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大多数老师来说,都是“术有专攻”,其专业背景主要有中文、新闻、外语。以往只注重教材知识体系的讲授,教师只要通过认真的备课,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和衔接性,就可以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通识性专业教育的新思维。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知识结构的状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特别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但通识性专业教育的新思维要求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深,还要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广和博。大致来说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必须有三个方面的知识构成:一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二是相关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三是来自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有系统性和深入性,在相关社会科学知识方面要有对接性和融会贯通性,对新闻传播实践活动要能够密切关注,实时跟踪调查,全面了解。


  (二)教学内容上,善于化繁为简,突出知识的整合性、效用性。新闻传播教育的大多数教材知识体系上都存在着老化现象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可根据教材进行面面俱到的知识进授,应当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在突出重点和难点时,大胆简化一些落后的实用性不强的内容。注重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知识点的整合和拓展;注重不同课程内容知识点内在联系的考察和分析;注重同一课程内容不同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异和同的把握和解释。如讲授中国新闻史的老师在讲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营报业的发展时,可以结合当代媒介经营状况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也可以观照西方报业的发展情况作纵向比较。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比较方法,懂得新闻传播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性。不仅仅是只了解中国当时有哪些著名的民营报业,这些报业在当时的经营发展情况如何。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也可以根据讲授的知识点,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将主干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把握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传播学课程讲到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功能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娱乐化功能为什么是大众传播最为显著的功能?


  2.娱乐化功能与大众传播的其它功能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


  3.对于中国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具体表现你有何认识和看法?


  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在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大众传播娱乐化功能与其它功能相比是通过何种方式、何种路径和手段达到其娱乐大众的效果的;第三个问题又是在学生对第二个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理解之后,针对中国大众传播娱乐化的现实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分析,强化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并对大众传播功能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有层次地拓展,使学生有了极大的思考空间,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理论到现实,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如何产生问题意识,如何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的路径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在组织教学中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理论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识性专业教育的新思维就是以能够发挥教师——学生双向主体作用为前提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思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笔者针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这一教学内容时,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发展框架,然后要求学生去检索和阅读“传播学在中国30年发展”的相关资料,并提交读书报告。课程进行到大众传播的“编码”和受众的“解码”这一内容时,提供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新闻文本让学生当堂阅读,阅读之后请学生现场“解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解码”结合新闻文本的“编码”,从符号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来分析大众传播在“编码”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受众在“解码”时会有哪几种不同的解码方式?为什么不同的受众面对同一新闻文本会有不同的解码?这样有针对性的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效地扩展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以不同的兴奋点让学生持续地保持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真切地理解枯燥的理论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方法,以达到理论性教学与方法性教学的双向整合。特别是要针对自学考试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知识理论的理解有限,既要通过自学考试的课程,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提高他们能力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成人继续教育特点的有效方法,全面提升自学考试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类型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是必须紧紧围绕通识性专业教育这一主轴而展开,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通识性专业教育是对通识教育的一种新诠释,其核心理念在于强调教育的价值目标,而不仅是某一项教育的举措。对于现代大学的新闻教育,在强调大人文学科的非专业通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倡导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性。从目前新闻传播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来看,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的通识性教育模式明显存在着“应景性”和“拉郎配”,难于达到教育的价值目标。那么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强通识性教育,能够很好地把教师个人教学实践活动与新闻教育改革的目标统一起来,所消耗的资源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实施管理容易,有较强的针对性,成效显著。笔者在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已经将通识性的专业教育融入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识性专业教育无论是从教育理论的层面,还是教育实践的层面,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鄢彬华,谢黎智.通识教育的内涵辨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6).

  [2]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3]王本法.简论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和时代内涵[J].济南大学学报,2005(3).

  [4]李曼丽.再论面向21世纪的高等本科教学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5]胡远珍.新闻教学改革的必然逻辑与挑战[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