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讨

  • 投稿笨笨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87次
  • 评分4
  • 38
  • 0

甘肃省酒泉市新苑学校(735000) 秦世超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JQ[2014]GH16。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一种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可塑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科学精神渗透于教学中。

钱学森之问至今仍震耳发聩,究其原因,与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习得,轻视科学探究,忽略知识负载的科学价值,桎梏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限制科学精神的培养,泯灭学生创造力等因素有关。在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中明确指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的重心由知识习得转向了科学方法的培养。新课标也将教学目标的设置拓宽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过程与方法和知识技能的获取提到了相同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的源泉,科学思维是物理的生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开发生活素材,利用小实验、小现象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专注度,锻造为追寻真理锲而不舍的意志力。

为了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就让我们做个小实验,一同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

实验Ⅰ:轻敲音叉,然后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实验Ⅱ:轻敲音叉,让它靠近悬挂的乒乓球,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实验Ⅲ:在鼓面上放置碎纸屑,轻击鼓面,观察实验前后纸屑的运动,总结规律。

实验Ⅳ:手放在喉结处,比较未发声与发声时,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应充分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了解了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2 巧设障碍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的生命,更是科学活动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进步。为了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适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抛弃旧思想、创设新方法的信心。

在学生观察折射现象的实验中,有人质疑:折射角与入射角差距不大,光线模糊不清等。笔者顺势引导: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实验,才能让实验现象变得明显呢?课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展开了激烈的交流。

甲:我认为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是水和空气都是透明的,环境光线对实验有影响,我们可在水槽旁点香,在水中滴墨汁,使现象更明显。

乙:我认为教室光线太强了,干扰了实验光线,应该选择一个昏暗的环境,可在晚上、阴天等环境下进行实验,效果会好些。

丙:我了解到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率不同,要增大折射角,加大实验的区分度,可以在水中掺入杂质,如:食盐、糖等。

丁:我觉得光从空气照向水中时,由于反射光线的存在,使折射光线损耗了,所以要用强度更大、直线传播性能更好的激光作为光源照射。

戊:我觉得应该在水槽后面放置黑色背景,加大光线区分度。

学生在交流中不仅阐述了方法,还解释了原因,使笔者倍感欣慰的同时也意识到:口口相传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取新知,但无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方法,扼杀的不是知识,而是潜能。

在讲到连通器时,学生对课后一道自制喷泉的习题提出改进意见:可以找一个打液滴的吊瓶来替代中心笔芯和漏斗,但是多次实验均未成功,通过兴趣小组的共同探究,他们提出了液体的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内容。一节很不起眼的实验课,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还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巧设情景、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学生的探究与思考,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 利用数学工具 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科学活动是从经验认识到理论认识的升华,是理性思考到科学抽象的过渡。初中物理仅仅停留在定性了解的层面,只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现象总结规律,进入高中学习后,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变成了一项基本技能。有些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适应,对物理产生厌恶甚至恐惧,严重制约了其心理的发展。所以初中教师应当具备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在讲到“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电阻”的实验时,笔者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测量电阻器的电阻值,另外一组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值,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U-I图像。在实验结束,展示成果的环节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顺势让学生分析原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不同。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利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的方法。

4 普及物理学史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物理的发展曲折且艰辛,在前人探究的路途中,有失败也有成功,当我们仰视伟人的丰功伟绩时,有许多人默默无闻地站在光环的背后。初中阶段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浓厚的科学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得以培养的关键时期,是物理思维、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为了维护真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到科学家为了捍卫真理,勇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科学品质。这对于学生培养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美国,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活动,倡导学生将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国也明确提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但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仍然十分薄弱。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为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奉献的信心和勇气,只要每一个教育者能够站在为民族发展而教学的高度着想,能够脚踏实地干好工作,能够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献计献策,将来就定会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