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 投稿仁言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52次
  • 评分4
  • 63
  • 0

湖北省仙桃市电化教育馆(433000)高耿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使其由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农村学生身处大自然中,绝大多数学生看身边的“万物生灵”,就像空气一样,广泛而平淡,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学生对生物活体、标本、模型、挂图等传统直观教具有极大兴趣,而且对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尤其是能引起上课时容易分心的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

例如,学习《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时,笔者是这样安排的:先安排实验小组(每小组4人)课外捉5条泥鳅饲养备用,到上课时再让学生带到学校,按教师要求用湿棉花包好鱼体,露出尾部,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情况,通过观察,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区分不同血管的血液流速、方向。通过此次实验,让学生找到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并进行记录、交流,小组间比较,实验后将小鱼放回大自然,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强调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投入探究,就必须开放实验室。传统教学中只安排几个有限的学生做实验。即使这样,学生也只是“照方抓药”,毫无自主探究性可言。农村生物实验室也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农村学校有利之处是能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生物环境这块“试验田”,生物环境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开放的,让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实验,使实验室和大自然真正成为开展科学探究的场所。

在学习《环节动物门》一章时,蚯蚓在自然环境中容易获得,对学生了解“环节动物”特征是非常有利的感性材料。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完成,实验前让学生说出寻找蚯蚓的方法,引出对蚯蚓生活环境认识同时,教师介绍蚯蚓对人类的意义——蚯蚓的运动消化能松土造肥、蚯蚓的营养价值高及蚯蚓养殖厂的发展。再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仪器和材料,但要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如:

①怎样区别蚯蚓身体的前后端?②用手来回抚摸蚯蚓的体表(摸腹面),有什么感觉?③蚯蚓在纸上运动比在玻璃上运动是快些还是慢些?

在探索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又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用手轻轻地触动蚯蚓前后部分,它会有何反应?根据你观察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②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各部分,蚯蚓的反应一样吗?③通过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④手电照射蚯蚓身体前后端结果如何?⑤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与水螅相比,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实验观察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而对于一些不妥的做法,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不要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可以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疑难问题。

3联系实际重视探究的效果

生物学来源于自然、生产、生活,采用生物实验的手段,解决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生物学问题,可使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为。

例如:在讲“饮食卫生和健康”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科学,如何改进,并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合理食谱。

4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完善探究的结论

合作理念是整个教学的主旋律,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让生物教学充满了生气。合作交流能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均离不开学生的口头表述。心理学认为:口头表达训练对信息的储存以及促进长时间的信息记忆是十分必要的。

探究性学习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不应是模式化按部就班地学习,它要求学生在实际探索中去体悟,感知探究的途径和一般方法。例如,学生在课堂学习了有关骨的知识,完成了“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学生能观察到: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并有气泡产生;骨、鱼肉均可燃烧,并可闻到蛋白质燃烧的气味;骨燃烧后剩下白色物质等现象。但由于学生还没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对骨的成分中无机物、有机物和碳酸等内容不理解,所以对这些概念应作进一步的探究。

接下来让学生看书、讨论和交流,并提出各自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交流的问题中归纳出以下几点:

①什么是无机物?②什么是有机物?③哪类无机物与盐酸反应放出气泡?④骨有哪些成分?骨的化学成分与骨的特性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到图书馆、医院等地方去查找,调查后将结果写成报告。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了启迪。

收稿日期: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