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验课堂中开展探究活动

  • 投稿吴域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03次
  • 评分4
  • 80
  • 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511300)莫剑云

1研究背景

在“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鉴定”实验中分别选了梨或苹果的组织液、豆浆或蛋清以及花生子叶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分别用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和苏丹(Ⅲ)作为染色剂进行染色。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例如:实验过程中能否用1种材料进行3种有机物的检验?试剂用量对显色反应有无影响?实验材料的用量对显色反应有无影响?针对学生的疑问,笔者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探究以上问题。

2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了5组,每组10名学生,选出小组长负责全组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并在班上交流。

教师在实验前把实验用具和材料准备好,为学生开展实验做准备。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帮助他们设置实验步骤,检查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出实验改进意见,完善实验方案。

3学生设计的实验及结论分析

3.1实验材料对实验显色反应的影响

3.1.1不同实验材料对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影响

(1)实验材料:梨组织液、花生组织液(打浆)、豆浆、洋葱组织液(打浆)、马铃薯组织液(打浆)。

(2)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0 ml上述溶液并编号,分别配制1.0 ml的斐林试剂依次加入到5支试管中,振荡后分别将5支试管置于50~65 ℃的水浴中,观察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见表1。

如图1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豆浆、花生、马铃薯、梨、洋葱中可溶性还原糖检测的实验结果。

(4)结论:

①在上述5种实验材料中,含可溶性还原糖最多的是梨,其次是洋葱,豆浆、花生、马铃薯中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很少,显色效果不明显;

②做可溶性还原糖最好选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多的生物材料进行实验,效果才明显;

③做可溶性还原糖实验最好不要选择洋葱,因为洋葱组织液本身存在颜色(淡紫色),干扰实验结果。

3.1.2不同实验材料对蛋白质鉴定的影响

(1)实验材料:梨组织液、花生组织液(打浆)、豆浆、洋葱组织液(打浆)、马铃薯组织液(打浆)。

(2)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0 ml上述溶液并编号,先加1.0 ml的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分数为0.1%的NaOH溶液),再加4滴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分数为0.01%的CuSO4溶液),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结果见表2。

如图2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豆浆、花生、马铃薯、梨、洋葱中蛋白质检测实验结果。

(4)结论:

①在上述5种实验材料中,含蛋白质最多的是大豆,其次是花生,洋葱、梨、马铃薯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显色效果不明显;

②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最好选择豆浆,效果最明显。

3.1.3不同实验材料对脂肪鉴定的影响

(1)实验材料:梨组织液、花生组织液(打浆)、豆浆、洋葱组织液(打浆)、马铃薯组织液(打浆)。

(2)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0 ml上述溶液并编号,加入1.0 ml苏丹(Ⅲ)试剂,振荡后观察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见表3。

如图3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豆浆、花生、马铃薯、梨、洋葱中脂肪检测实验结果。

(4)结论:上述5种材料中脂肪的含量都不高,显色效果不明显。

(5)疑问:花生和大豆中脂肪含量并不少,为什么加苏丹(Ⅲ)试剂后显色效果不明显?

(6)分析:豆浆和花生组织液分层,由于油脂是不溶于水且轻于水的,所以上层清液含脂肪较多,下层溶液含脂肪极少。实验过程中取了下层溶液进行实验,所以显色效果不明显。

(7)假设:花生上层组织液含脂肪,加苏丹(Ⅲ)试剂后呈橘黄色。

(8)实验过程:分别吸取豆浆、花生组织液上层溶液2.0 ml,加入1.0 ml苏丹(Ⅲ)试剂,振荡后观察实验结果。

(9)实验结果见表4。

如图4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是上清液、下层溶液、等量清水中检测实验结果。

(10)实验结论:

①假设成立,大豆、花生打浆后细胞被破坏,脂肪溢出浮于溶液上层;

②把花生子叶做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或者取花生油加苏丹(Ⅲ)试剂进行染色观察,效果都非常明显,而把实验材料打浆进行染色观察效果不好。

(11)小结: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正确实验及结论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对失败实验的分析、研究,这样更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材料、方法步骤以及结论等的理解,同时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

3.2试剂用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3.2.1斐林试剂用量对可溶性还原糖的影响

(1)实验原理: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Cu2O(砖红色沉淀)。

(2)推测:梨组织液中可溶性还原糖足量,砖红色沉淀的颜色深浅与斐林试剂[Cu(OH)2]量的多少有关。

(3)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取5支试管并编号,分别加入2 ml梨组织液,另取5支试管按NaOH溶液(0.1 g/ml)与CuSO4溶液(0.05 g/ml)体积比为1∶1分别配成0.25 ml、0.5 ml、1.0 ml、1.5 ml、2.0 ml的溶液,分别加入5支试管中,振荡后置于50~60 ℃水浴中,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结果见表5。

如图5所示为不同斐林试剂用量对还原糖显色效果的影响,从右到左分别是0.25 ml、0.5 ml、1.0 ml、1.5 ml、2.0 ml溶液的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看,在可溶性还原糖充足的情况下斐林试剂的用量直接影响显色效果,在0.25~1.5 ml的范围内红色显色效果逐渐加深,1.5 ml和2.0 ml的显色效果基本一致。

(6)原因分析:还原糖的量充足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斐林试剂的量越多,生成的Cu2O越多,颜色越深。还原糖反应完后,再加斐林试剂,红色不再加深。

(7)实验操作启示: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注意斐林试剂的用量,用1.0~2.0 ml的显色效果非常好,用量太少现象不明显,用量太多浪费资源。

3.2.2CuSO4溶液用量对蛋白质显色反应的影响

(1)实验原理:蛋白质与CuSO4溶液在碱性环境中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2)推测: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随着加入CuSO4溶液的量增加,紫色加深。

(3)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取8支试管并编号,分别加入2.0 ml豆浆和1.0 ml质量分数为0.1 g/ml的NaOH溶液,振荡后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01 g/ml的CuSO4溶液0.25 ml、0.5 ml、1.0 ml、1.5 ml、2.0 ml、2.5 ml、3.0 ml、3.5 ml,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结果见表6。

如图6所示为不同CuSO4用量对蛋白质显色效果的影响,从左到右分别是0.25 ml、0.5 ml、1.0 ml、1.5 ml、2.0 ml、2.5 ml、3.0 ml、3.5 ml溶液的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从显色效果看,紫色深浅跟CuSO4溶液的用量密切相关,随着

CuSO4溶液的用量增加,紫色逐渐加深,2.5 ml后紫色逐渐变蓝。

(6)原因分析:CuSO4溶液能与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随着CuSO4溶液用量的增大溶液颜色改变,逐渐显示出CuSO4溶液的蓝色。

(7)实验操作启示:在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对CuSO4溶液的量的使用,课本中说的加4滴的CuSO4溶液不太准确,使用的胶头吸管有大有小,不同胶头吸管4滴的量相差很大。显色效果好的是加1.0~1.5 ml的CuSO4溶液,用量太少,紫色不明显;用量太多,溶液偏蓝色。

4结束语

高中生物的实验比较多,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作为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加以探究分析,从量的角度对实验加以定量分析会更有说服力,也能更有效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好时机。学生对于实验课的学习不应只满足于验证和得出结论,更应对实验进行质疑和探究,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收稿日期:201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