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现状分析和改革措施思考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5-21
  • 阅读量6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优化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培养信息化教学人才是教学技术专业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向。信息化教育、在线教育已然成为当下的主流学习方式和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改革、实践方向,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对口专业,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课程结构、专业现状,提出改革措施是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适应网络化教学、智能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专业定位;课程结构;专业现状;改革措施


  作者:周丹等


  一、引言


  如今的互联网、大数据、5G时代,教育教学正在从信息化过度到数据化、智慧化,“互联网+教育”不再是一个设想,不再是一个课题,而是当下学校正在开展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活动,这无疑是给掌握教育技术的教师一个大展身手的平台,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应是一片大好,然而现实就业过程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却面临难就业、就业难的窘境。为此找准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分析专业现状,研究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提升教育技术学就业率,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改革趋势迫在眉睫。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分析、课程结构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教育教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突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规划。十年来教育教学在教育观念方面,从以教师为中心、崇尚教师权威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最后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师生关系方面,由教育者和受教者、知识传播者和知识存储容器的关系到引导、协作的伙伴;在教学改革方面,从一开始的广播电视教育到网络远程教育、微课、Moocs、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生在线、学堂在线、数字校园、智慧校园、AI智能等一系列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在教学手段方面,从面对面的“黑板+教材”到“黑板+教材+多媒体展示”到在线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再到“智慧课堂”、“未来教室”。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育人功能的完善开发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设想,实现了终身学习的梦想,解决了时空分离学习的难点。基于以上变革和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当下信息化、数字化教学的教学手段,它的专业定位应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培养掌握信息化教学、融媒体教学、数字化教学设计等技术的人才,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二)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结构。教育技术学专业一般包含公共课程、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三种课程结构,专业课程包含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有认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基本学习技能、获取专业思维方法的功能,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教学媒体应用的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导论、学习理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理论、系统方法、教育管理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等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用于帮助不同就业方向的同学掌握就业的核心技能,提升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C程序设计,VISUALFOXPRO语言程序设计,电视教材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技术,非线性编辑,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頁设计与制作,有线电视系统,摄影与摄像技术,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等学科。大多高校为理论加实践的“3+1”课程结构,但理论知识学习比重过大,实践操作机会少。


  (三)研究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模式


  据2019年专业录取数据,有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山西师范大学、长治学院、忻州师范学院、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119所高等院校招录教育技术学专业[1]。不同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不一,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种是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一种是培养校园信息化管理人才;一种是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采用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践的方式培养。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现状


  (一)学生专业认同感低。选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这是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一种是在其他师范类专业录取概率不大的情况下,认为教育技术学至少能成为老师而填报的;最后一种是认真看了专业的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方式后确实感兴趣填报的,但是这种情况所占比重很小。在这种专业选择背景下,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而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生总是给其他学生一种“假忙碌”的状态,在教育类学院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上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信息类学院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信号数字等学科上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美术设计类学院开设的美学课程上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在新闻媒体类学院开设电视编导、新闻传播课程也有教育技术学的学生。这样短而繁杂的课程类型,且为了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课程设置针对性低,导致学生们对自己本专业认同感低,缺乏学科思考、学科连贯能力,课程门类多而不精的困惑一直围绕着学生,同时也加大了专业就业的迷茫度。


  (二)社会专业认可度低。即使是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智慧校园创建的时代背景,大部分社会岗位仍然缺乏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识,如果学校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信息管理运营员,招聘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即可;如果学校缺具体学科老师,招聘诸如汉语言文学、应用数学、英语、化学、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专业学生即可;如果教育培训机构缺人,可以找行政管理、教学课程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再者新闻媒体机构缺人,有大把大把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可供选择,而教育技术学对于社会就业岗位而言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专业。


  (三)学生就业方向迷茫。或者因为社会专业认可度低、社会设置岗位少;或者因为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缺乏学科思维,缺乏专业自信;或者因为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大等诸多原因,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处于病急乱投医的状态,就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投送简历,却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甚至缺乏相关岗位专业技能,越发降低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可度,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未毕业的学生群体中产生消极影响,造成专业认同感低、社会认可度低的恶性循环。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改革措施


  (一)“一对一”人才培养模式。包容性、多样性、综合性、自主性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但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低、缺乏系统思维的学生而言,却成为了大学教育的弊端。所谓教育技术学“一对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树立学生就业目标或者培养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有目标性的“一对一”的开展大学学习。大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迷茫、就业迷茫,大多是因为缺乏对自己专业研究方向、就业方向或今后人生规划的认识,在大学生对大学课程、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未知的入学初期针对具体专业开展专业性质、专业结构、专业课程设置目的、专业课程关联性,专业现阶段研究热点、专业就业方向、专业就业形势、专业学习态度、专业就业规划、针对具体就业方向需具备的专业技能等导学培训或讲座,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目标,培养课程兴趣,理清课程学习思路。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归属感和就业率,经过专业的导学和培训,能培养学生学科关联的系统思维,这就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对一”人才培养模式。


  (二)因时而新,改革课程结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信息化教育的王道。正如前文所说,教育信息化已不再只是课题或研究项目,而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對于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状肺炎疫情而言,线上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应用工具,很好的解决了小中高学校“停课不停学”的需求,后台的数据分析,帮助学校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因时而新,要适应网络化、数据化教育发展的需求,一是改革以往“3+1”理论加实践的课程结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侧重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在线教育技术的开发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二是丰富数字媒体、大数据、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等相关课程,注重过程评价,培养专业学科思维、教学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三是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加强课程联系,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结构,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不是纯粹的听任课老师讲授课程内容。


  (三)注重培养专业教师团队科研能力。“述而不作,明辨笃行”,是指单纯的进行课程讲授,而不做专业学科研究,这似乎已成为当代高校教师的普遍现状。要改变教育技术学专业认同感低,就业难,学生不了解、缺乏现代教学新技术等现象,提升专业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是关键。专业教师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带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当下创客空间、分析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应用,探讨在线课程平台的发展革新,了解在线教育、精品课程、在线应用平台、学习小程序的设计、开发,感受学科专业对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是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地位的有效手段,也能更好的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