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1-19
  • 阅读量4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小学德育一直是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传统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小学德育中,将原来传统德育存在的不足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改进。本文在分析传统德育的不足后,提出几种可行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的措施方案。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代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0-0049-02


  一、德育在小学的重要性


  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德育的目的是让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齐头并进,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互作用,培育出具有优良品格的学生,小学开设德育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塑造出健康、优良的人格。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入学前生活舞台的聚光灯主要照亮家庭区域,他们的社会阅历匮乏,因此还没有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诱惑,这些很容易影响到这个阶段的学生。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学生就是祖国的花朵,所以为了让学生不受到外界诱惑的影响,在步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学校除了知识内容的教学外,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小学德育课程就十分重要了。


  (二)德育渗透从思想到实践


  德育一直强调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齐头并进,小学的德育不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方向后,朝着该方向健全自己的品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观念落伍


  国家教育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全能型人才,但是实际上学校的整个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上,虽然也有德育,但是德育的内容还是很早以前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不够重视,还有一方面信息资源匮乏,无法及时有效地更新德育内容。


  (二)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德育知识


  学校不会特意聘请专业的教师,而是将任务下发给备班的班主任,但是这些教师根本没有进行过专业学习,可以说接触过一点德育,还要追溯到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了,教师根本无法获得专业的德育内容资源。所以,教师既然都不太懂得德育的内容,又怎么能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德育呢?所以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德育知识,也是目前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的巨大难题。


  (三)德育形式化


  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是有些学校几乎把德育忽视了,根本不存在德育。而有的学校即使进行德育,也只是对落伍的德育内容进行刻板的讲解,非常形式化,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兴致学习德育内容,所以这种形式化的德育就是在浪费时间,相当于没有。


  (四)学校德育与家庭和社会缺乏联系


  德育虽说是学校的主要任務,但是社会和家庭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传统的德育存在的问题就是,学校和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联系十分不方便,和家庭的联系只是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平时的家访电话主要内容都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德育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需要与家庭和社会进行密切联系,但是这种传统的德育无法实现三方频繁地交流。


  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德育的措施


  (一)丰富德育内容


  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德育观念过于陈旧。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非常成熟,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完备的德育网络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上,可以快速地搜寻世界的德育研究内容,对系统进行定时更新。比如据统计,英国已经有些地区建立了这样的系统,除了德育方面还有其他各个方面。这样的系统的确可以做到智能搜索并及时更新,得到了高校、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二)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德育沟通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云端交流。学校在网络系统下发德育内容,可以在网上附着给家长的建议。比如,可以让家长陪同观看德育课,并在课后让学生去社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德育所学的内容。这时学校可以与社区进行合作,然后学生到指定区域实践,这样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比如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的德育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网上智能匹配的最近社区进行植树活动。


  (三)丰富德育活动,避免形式化


  引起形式化的德育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校开展德育时,会剥夺学生学习正式课的时间。但是在结合现代化教育后,学校德育可以以微课形式在放学后或者假期开展,微课时间短,可以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德育,可行性和持续性非常可观。


  综上所述,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德育,不仅规避了传统德育的不足之处,还很好地利用了信息化的便捷、迅速更新以及内容精准等优势,让学生的德育理念以及德育实践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