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民办高校的职能研究

  • 投稿转身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20次
  • 评分4
  • 25
  • 0

郝连儒 李桂荣

[摘要]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视域来衡量中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问题,是当前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民办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弘扬大学精神,始终保持学术自由的精神品质;发挥特有优势,坚持文化传承和学术创新的统一;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彰显民办高校的社会价值和独特魅力,是中国民办高校提升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民办高校 大学职能

[作者简介]郝连儒(1965-),男,辽宁绥中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理论;李桂荣(1965-),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办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辽宁大连11 6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12DA0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21-03

中国的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成长起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民办高校赢得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成长环境,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实力和竞争力还需不断加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战略目标。弘扬大学精神,尊重大学本质,在履行文化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大学职能中彰显社会价值和独特魅力,是中国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升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一、弘扬大学精神,始终保持学术自由的精神品质

(一)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永恒主题

从高等教育的萌生到现代大学的演化进步历程看,学术自由即为大学的基本原则和永恒主题。1810年,洪堡曾提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思想,日渐形成了“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这一陶染世界的基本原则。法国德里达和德国雅斯贝尔斯等思想家们皆认为大学必须无前提、无条件探索真理,追求科学;克拉克和布鲁克斯也提出大学是应该磋商、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样,以学术自由为学术权利合理性基础的经典学术管理理念渐渐确立了下来。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一批著名的世界性大学,不仅在建校之初即着力优先创立杰出学术自由氛围的大学制度体系,而且在办学实践中长期致力于传承和光大这一精髓。世界大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争取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发达国家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缘由在于现代大学的一切皆因围绕学术而成长与发展,其以制度作为践诺学术使命的保障,消弭任何干扰和诱惑,致力于学术进步和繁荣,终使学术居于大学中心并形成大学的最高价值。

(二)保障学术自由是中国民办高校持续成长的灵魂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民办高校成熟壮大的必经之路,保障学术自由是中国民办高校持续成长的灵魂。中国民办高校同样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创新知识的学术价值和使命,且皆应依凭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活动践行。但考察中国民办高校艰难成长与独立运行的历程,学术活动以外的活动纷繁复杂,类别众多、性质各异,既存在学术活动的保障扶助性活动,亦有学术活动的协助辅佐性活动,还有与学术活动关联极少却必然存在的活动。遵循学术规则卓有成效地进行学术活动,依据学术需求公平合理地配置有限资源,遵照学术标准见微知著地开展综合考核,恪守学术原则,恰如其分地促进科学评价,恰恰这些制度上的确认才能保证学术自由和民办高校的持续成长。学术自由既是现代大学的本质,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生命线,保障学术自由是中国民办高校持续成长的灵魂。

(三)民办高校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完善学术自由的外部机制又要培育学术自由的内在制度

民办高校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在摆脱了政府干预之后,首要任务是坚持学术自由,日渐完善旨在保护和坚守学术自由的外部机制,不断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与主旨的内在制度。外部营造活泼宽松的学术氛围,构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内部确立学术为本的治校理念,形成学者智慧活力四射、专家创造激情迸发的内部治理。学术自由对保障学术人员的地位、实现学术人员的权益具有独特价值与意旨。学术人员对学术及相关问题的决策权是其居于大学中心位置的前提,学术人员对学术及相关问题的掌控权是其成为大学真正“主人”的基础,这是现代大学制度完备建立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大学制度具备实质公正的鲜明特征。

二、发挥特有优势,坚持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的统一

(一)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深层动因

大学是具有丰厚文化底蕴与深厚历史传统的特殊机构与组织,其原本的价值在于创造文化、传承文化与发展文化,即在培育对象上,特别关注学术品质的生成、拓展思维的强化、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由于功能的独特性,自诞生之日起,大学便承载了特殊的使命,即人类文明的研究、融合、传承与创造。弗勒德利克·伯得斯说:“大学是唯一能称为历史发展与文化积淀的产物,大学是最恒久且最伟大的社会机构。”①现代大学制度之演进历程,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演绎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淀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深层动因,并且贯穿于其过程,始终和彰显着恒久的魅力。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改革正是在扬弃中世纪大学自由精神的基础上,吸纳了文艺复兴理性主义的思想成果和新人文主义的思想精髓,将自由与理性精神创造融合,把科学堂而皇之地引入大学殿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幅现代大学的缤纷图景,成功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开创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先河。

(二)学术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的本质属性

学术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学术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的本质属性。凡令人景仰的世界著名学府,皆彰显了学术创造的独特精神,呈现了学术创造的高贵品质。弗莱克斯纳说:“大学的存在,不但在于表明了人类历史的值得保存,也进一步表明了人类会按意愿去创造文化。”大学的发展脉络已充分显示其功能的演变,由单一功能的“教学为中心”转变为统一功能之“教学与科研”并重,进一步发展为以新知识的创造服务社会。

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膨胀的背景下,我国大学尤其是民办高校更多地关注大学的功利价值,而忘却了大学的独特精神,这必然导致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削弱大学的自身价值。奥尔特加·加塞特感叹:“将大学作为一种精神比当作一种机体更恰当。”③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之学问也。”④他一语道破了大学的本质属性与精髓。一些世界著名大学之所以成为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圣地、培育英才创造智慧的摇篮,倡导学术创新精神即是归因。所以,在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日益横流的今天,民办高校应当以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与独特的精神气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既要最大限度弘扬学术创新精神,重塑大学自由、独立和首创精神,在体制机制革新中倡导尊重自由、推崇创造的价值理念,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提升大学的创造功能,又要脚踏实地地感知中华文明的血脉气质,直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掌控学术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做出有生命力的学术创新,使自身处于良性可持续发展状态,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文化传承创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动力所在

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具有文化认同意识,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优秀的大学理念承载思想的力量,并将之打造为制度建设的精神内核与内在品质,实现文化认同与共识,引导大学制度构建;同时要突出学术品格,遵循学术自由的本质要求。在制度构建中坚守现代大学的价值导向,既要“尊崇学术、追求真理”,也要“平等正义、真诚仁爱”,这是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灵魂与生命力。其次要坚守文化传统。中国民办高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性忽视,是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真正缘由,即在于虽经岁月磨砺旅途漫漫却形成了一脉相通的文化与传统,这是大学成长进步之基石、健康发展之动力。大学间的差别恰恰在于文化的特色和传统的不同,鲜明地表现为其文化个性的展现与张扬。再次要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在千余年的大学发展历程中,其作为领导社会变革巨大力量的动因,不仅在于以文化传承的力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将个体由自发发展提升到自觉选择的生存状态,而且通过文化创新引领社会不断开拓前行。这一文化特性天然地决定了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激励大学弘扬文化创新精神。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育有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是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一)现代大学制度是学术使命与国家责任的统一

现代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创造的圣地,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皆彰显浓厚的学术意蕴和学术品格。同时,现代大学制度绝不止于此,现代大学自产生之日起,自身使命就与社会责任、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勇于责任担当,自觉主动捆绑学术研究和国家民族利益,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最高荣耀。从大学的发展看,最早的大学就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其基本的活动只是教学和探讨。1809年,洪堡将科学研究引入柏林大学,大学开始作为重要的科研场所而存在。1862年,美国的《莫里尔法》宣布政府捐赠各州土地,支持创建科学、农业、工程及商业学校,由此开启了世界现代专业教育。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打破了象牙塔的格局,摆脱了固有传统的束缚,转变了大学的封闭状态,使大学在教学和科研基础上直面社会,积极促进全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实现了大学由“没有窗户的闭塞的城堡”走向社会的蜕变。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强调,教学、科研和服务皆为大学职能。州立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必须体察本州的切实需求,考虑其社会职能的应用价值。威斯康星大学因而以卓越的成效彰显了独特魅力,受到世人由衷的赞叹,为各州大学所效仿。到了20世纪中叶之后,美国大学汲取英国学院传统与德国科学研究精神之优势,在博采众长中迅速崛起与繁荣起来。在其与本土实用思想的融合中,创造性地践行着大学新功能——服务社会,构建了独具特色魅力永存的现代大学制度——实用性和学术性共融,大众教育和英才培养并举,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统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兼顾,实现了现代大学的完美华丽转身——从社会边缘走入社会中心。大学更被看作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进步的中心,社会服务越来越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二)关注社会需求是民办高校追求卓越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民办高校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政策前提,为社会力量办学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和展示舞台,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办高校的复兴提供了现实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经济体制的转型,迫切要求大学践行其社会服务功能,使得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民办高校要主动顺应社会进步需求,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一,民办高校在回答“大学如何育人”这一问题时,要基于对社会需求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的认识与把握,坚持以育人理念为前提去思考其他方面的理念,主张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和多元化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行动方向和措施要以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且民办高校最直接的服务方式就是培养紧缺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民办高校应真正面向社会办学,扩大社会合作,强化社会服务,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深化校地、校企、校所合作,发挥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的优势力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第三,适应全球经济背景并与国际现代大学制度接轨,加强国际联系,谋求与世界大学和国外企业的合作,更有效地服务于国际化的社会需要。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大量资助,重要的不仅仅在金于钱和物质上的支持,更在于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实现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与人才培养、社会责任的统一会激励民办高校奋力追求卓越,促使民办高校时刻关注人才的社会需求,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总之,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鲜活力量,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其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民办高校的大学职能,对于实现民办高校的社会价值,彰显民办高校的独特魅力,促进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