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投稿暗灭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23次
  • 评分4
  • 85
  • 0

厉丽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长效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物业管理专业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就校企合作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条件、运行程序和发展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物业管理 订单式

[作者简介]房丽(1978-),女,陕西黄陵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陕西西安710043)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2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立项编号:SGH1265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79-03

一、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壮大,使物业管理行业不但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保民生、促就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现阶段,物业管理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物业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物业管理行业出现人才缺口。物业管理是一个朝阳行业,同时传统的物业管理又是一个微利行业。基层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事情琐碎,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而项目经理等中高级人才也相对缺乏,出现了各个物业公司到处挖人的局面,市场中出现恶性竞争,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人力资源市场供给较少。

2.物业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业管理属于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是有形或者无形服务。一方面,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业设施设备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致使专业化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多半路出家,缺乏系统规范的物业管理专业素养和技能。

现实的市场和人才结构为高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发展方向,促使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实践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鉴于此,笔者从校企深度合作出发,探讨校企合作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作。

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都围绕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适用性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就促进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出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纵深”,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长效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教育符合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是产、学、研结合的最佳实现形式。订单教育就和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这就迫使当今的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主动和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点进行。在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向国外的高职教育改革借鉴学习,和同行业积极沟通交流,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模式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使其符合高职教育办学的理念和方向,促使高职教育长久发展。

2.有利于学校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从传统的单一课堂模式,到走进企业的现场教学,从一纸定终身到实践实训的灵活化考核,这都促使学校要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标准的修改,再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选择,都要进行改头换面的实质性变革。

3.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企业的本质在于其逐利性,现今社会支撑企业盈利的关键性因素是人力资源。企业需要的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高素质人才。而通过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恰恰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即能上岗,快速适应环境,且企业的认同感强,节省了企业人才招聘的成本,树立了企业形象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4.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机会。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吸引和扩大生源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能够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使学生成为校企合作最大的受益者。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条件

1.突破口——企业需求驱动与支持。经项目组前期调查,发现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的紧缺影响了物业服务的整体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物业管理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十分必要。而在人才需求的驱动下,企业也愿意并能够提供人员、资金、技术、设施设备和实践实训场所等在内的各种软硬件支持。

2.优势——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企业需要。因此,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才能吸引企业,吸引学生,最终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实现与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

3.支撑——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与物业管理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重要载体。校内实训室将学生放在一个仿真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假期实习、参观调研、现场教学、顶岗轮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保证专业招生“人口”顺利,学生就业“出口”通畅。

4.基础——建立符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理念,一方面,积极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专职教师,给予他们到企业实习、挂职锻炼、与行业企业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打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础。另一方面,邀请同行业的优秀专业人才走进课堂,通过讲座、现场教学、实训指导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5.核心——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应着眼于市场需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同时,要根据学情、市场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订和完善。改革教学体系,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需”链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课程设计的“项目性”;改革现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依托一组建职教集团促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陕西省政府启动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将职业教育项目列为10大重点建设项目之首,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是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下,高职院校间组建而成的一种联合办学体。这样,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必然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极大的发言权和主动选择权,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因此,要获得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采取集约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通过职教集团,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四、校企合作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1.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高职院校在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时应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与专业论证,准确定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选择优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实讥基地,这是确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基于对人才需求的准确定位,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作过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开发与改革,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证课程也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将部分专业实践实训课改为现场课教学,加大实训力度;与合作企业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组建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招收企业冠名班,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关键;按“订单”组织教学与考核,考核评价与企业录用提拔相结合;合作企业设立奖(助)学金,鼓励(帮助)学生进步并完成学业,为订单企业储备人才;跟进调查,掌握毕业生工作情况,做好就业评估工作,根据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的“需求反馈”来调整教学,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做好人才需求的衔接工作。

2.解决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发展瓶颈,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核心条件。订单式人才培养避免了高职教育教学中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它具有适应市场环境、人才培养针对性和目的性强、契合企业人才需求等特点,这就要求办学的基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相匹配。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不断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注重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企业行家进行现场教学、讲座等;加强实训基地的实用性,组织开展参观调研、假期实习、顶岗轮岗实习等。同时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通过真实场景模拟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发挥政府公共部门的主导作用。推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配套的法规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协助。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卓有成效,就在于德国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和法规体系作为保障,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严格规范的职业教育体系。政府应出台有效的政策激励办法,给予订单企业财税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订单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捐资协作,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通过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的手段,有效激发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打造有利于高职发展的大环境。

4.建立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模效益。“订单”的数量是衡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规模效益的主要标志。只有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订单,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才能建立良性循环。衡量订单质量需要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签订订单的企业数量,与学校签订订单的企业数量越多,表明学校“订单模式”的人才培养教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性越高。二是每个订单中所培养的人才数量,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越多,则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越高,产生的社会效益也越大。有效增加订单的规模,一要统一规划组织职教集团,向全社会统一发布信息,统一收集企业订单并与企业洽谈,同时组织相关高校,根据具体需求合理分配订单。二要委托相关行业行会和企业联合会,协助人才中介机构与有关企业签订“订单”。三要通过网络建立专业化网站进行宣传推广,直接收集“订单”。四要打造专业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师资和专业力量,提高品牌度和知名度,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