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6-03-28
  • 阅读量619次
  • 评分4
  • 51
  • 0
摘 要: 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要求,分析职业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双主体育人管理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工学交替”教学实施等方面,重点阐述探索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 双主体 工学交替 机制建设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校企合作育人是必由之路。教育部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是职业院校应尽的义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标准引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形式的工学结合方法和途径,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更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推进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参与共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学校是负责人才培养的,企业只管用人,企业主体地位不够彰显。二是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问题,现有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不适应工学结合教学内容和载体的选择。三是教学实施问题,教学计划很难对接生产计划,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的开展。本文主要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维修专业为例,介绍探索实践基于校中厂的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 
  二、构建双主体育人管理机制 
  在社会交换学理论指导下,校企强化合作交换,共同获益,努力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将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引入校园,共建校中厂。企业享受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优惠政策,并在土地及基础设施使用、员工培训、项目合作开发、毕业生优先选择等方面享受学院的优惠待遇。学院参与企业形象包装、产品宣传,共享学院的软硬件资源,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履行为学院提供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岗位、设备和兼职教师等义务。 
  与该公司共建江苏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州市数控机床精度检测与维修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人员、资本、技术相互渗透,以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为纽带,完善技术协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共赢和持续发展,夯实双主体育人基础。 
  在校中厂环境下,建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合作办-项目组”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合理界定三级机构职责,明确决策、管理和执行的分工协作,立体协同推进校中厂的育人机制,具体出台《校中厂教学实施细则》、《校中厂教学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保障校中厂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探索“三层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深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地方装备制造业产业特点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的全面指导、协调、监督下,根据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要求,对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职业标准,校企双主体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源于企业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能力渐进培养规律,开发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三层递进”项目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数控维修专业的“三层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企业参与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和评价考核。校中厂为数控维修和电气技术类等相关专业全面开放资源,为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满足专业认知、职业素养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教学需求。为了教学过程更好地对接生产过程,在校中厂教学生产车间共建“数控机床装调集训教学岛”。把《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专业课程引入校中厂,按照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工艺流程(机械本体安装—强电安装调试—机床功能调试—机床整机性能调试和精度检测)对应《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教学。双方互派人员,执行企业的品质要求,弹性安排教学,共同指导学生在“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完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任务。厂校双方共同制定监督与评价体系,实施对课程、师资、经费等监控及评价。 
  校中厂中,针对数控机床装调集训教学岛的生产教学任务,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技师与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学院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发放相应工作津贴,同时企业也把其教学工作纳入员工年度考核指标中,从规范制度、考核激励等多方面确保校中厂兼职教师工作的圆满完成。企业每年聘请两三名教师作为兼职工程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形象宣传工作,学院把教师参与企业工作的绩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中,并作为职称评聘依据之一。 
  四、实施工学交替教学 
  安排本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公共平台课程学习,进行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中新生入学一周安排在校内实训中心、校中厂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企业进行职业认知实习。以职业和专业入门介绍、企业体验为主,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即对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和核心技术有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按照通常教学安排进行,学生获得机械装配和电气安装连接基础能力。第一学年暑期4周在企业跟班实习,认识数控机床组成及数控机床制造过程,建立完整的专业认识。 
  第二学年主要培养学生数控机床操作、机械装调、电气装调、数控机床维修专业专项能力,课程分项目、分阶段弹性实施,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主要在校内数控维修实训中心实施。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机械安装与调试等课程采取弹性安排,对接企业生产计划,校内和校外交替,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互补进行专业专项能力训练。第二学年暑期4周进行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能力集中实训,安排在校中厂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进行。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为辅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学做合一、课堂车间合一”,培养学生专业专项能力。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合作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制订本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手册等教学文件,依托校企合作工作站,创新并实践“工作站”式顶岗实习教育模式。结合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要求,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驻“工作站”担任专职指导教师,聘请企业“帮带师傅”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学生检查、考核和评价制度,建立“双元主体、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顶岗实习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努力强化学生在“真实情景”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效果,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主要环节。毕业设计选题源于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提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真实环境下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共同实施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五、结语 
  本专业经过近三年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的探索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升,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月收入连续三届均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同专业平均水平,并培育出《“引企入校、三层递进、分段实施”高职数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省级教学成果奖。校中厂从进校初的年产值800万元发展到年产值过亿元,初步实现校企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A].职成司2015[2015]6号. 
  [2]李忠华.“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 
  [3]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立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名称“社会交换理论视野下的高职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B510。主持人:黄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