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剧开台戏中的民俗信仰

  • 投稿老鱼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732次
  • 评分4
  • 34
  • 0

王君茹[山西师范大学戏研所, 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蒲州梆子作为晋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一直以来跟人们的娱乐、节庆、信仰、祭祀等民俗活动有许多的内在关联。至今,蒲剧的许多演剧习俗在乡村舞台演出中仍有保留。开台戏作为一项重要的演出习俗,其艺术形态较为复杂,演出形态或是成熟的戏剧表演,或是带有一定情节的仪式模拟表演。蒲剧开台戏作为带有一定情节的仪式戏剧表演,其文化功能主要是除煞祛邪、保佑戏台所在地的民众及戏曲剧团平安吉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蒲剧 开台戏 民俗信仰

戏曲从产生之日起,就与民俗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它就跟大众的娱乐、节庆、信仰、祭祀等民俗活动有许多的内在关联,它扎根民众生活,与各地的历史、地理、语言、风俗和文化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深厚的地方传统文化特点。蒲州梆子作为晋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深深根植于晋南传统文化的土壤,以高亢激昂的艺术特色深受晋南地区人民的喜爱。蒲剧戏曲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从元代至今,流传下了大量的戏曲剧作。其中《薛刚反朝》《表花》《挂画》《对花枪》等剧目至今还在在城市剧场、乡村庙会、文化节日的戏曲舞台上经久不衰地演出着。更重要的是,其中许多演剧习俗在乡村舞台演出中至今仍有保留。

一、乡村舞台的演剧习俗

在中国乡村的戏曲舞台演出中,通常分为两种戏曲演出类型:一类是观赏性戏剧,另一类是祭祀性戏剧。①观赏性戏剧演出对于城市剧场和乡村戏台的剧目基本无差异,多数是传统的地方戏和新编地方戏。而祭祀性戏剧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及特殊事件的演出,诸如流传下来的目连戏、傩戏、开台戏等。目连戏在旧时被认为演出此剧可以超度游魂野鬼、祛恶驱邪,能保村坊安宁,因此该演出多在中元节前后举行,大致自旧历五月至七月十五日。由于中元节为鬼节,目连戏被看作是鬼戏,开台前按习俗要在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纸帽头套。目连戏的演出内容主要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其中嵌入许多历史和生活小戏;有些地方的目连戏中的目连新婚,新郎与新娘还会走下戏台与观众举杯同庆。傩戏、傩舞作为先秦时期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同样也是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中国古代的乡村戏台大多建造在民俗祭祀活动的神庙中,面对神庙的正殿、神殿坐北面南,戏台则坐南面北。戏台与神庙正殿处于同一中轴线上。这种建构方式表明乡间戏曲演出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多数用以酬神祈福。在当下,由于网络、电视、广播对戏曲市场的冲击,导致戏曲观众锐减,戏曲市场低迷,许多诸如目连戏、傩戏的戏曲演出习俗有所减少,然而,开台戏作为传统戏曲演出中的一项重要习俗,每逢新建戏台,开台戏仍要例行戏曲演出的演出程序,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能够看到其演出场景。

作为戏曲的发源地和繁荣地,晋南地区从元代至今保留了大量古代戏台,但是由于乡村古戏台年代久远,大多失修;随着近几年这一带新建了很多新戏台,开台戏这一传统习俗较之以往,就相对多一些。本文主要结合实地考察和戏曲演出的传统文化习俗,来探讨蒲剧开台戏的文化意义。

二、蒲剧开台戏

(一)开台戏的表演形态

开台戏又叫开光戏,也叫镇台、祭台、破台。《蒲州梆子志》中记载:“开光戏,是旧时新建戏台落成后,在首次演出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剧。开台戏的艺术形态较为复杂,不同地域开台仪式的表演内容不同,有些是表演相关剧目,例如在河南新安县一带,新建的戏台、戏楼或重修后首演出的戏台、戏楼,大多演的是《敬德打虎》一折,湘潭影戏的破台仪式多以《城隍拿韩》作为镇台戏,扈剧的开台戏是《破台登殿》等。另外一类则是一些具有仪式性质的“模拟表演”:演员通常装扮成天官(如姜子牙、关公、太白金星等)和小鬼,在舞台上进行一些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形成融宗教和表演于一体的仪式活动。蒲剧的开台戏便是这种有仪式性质的模拟表演。通常是有两个角色要来扮演——天官和小鬼。天官的角色由戏曲剧团中的二花脸来扮演,小鬼由功夫过硬的武生扮演,以确保表演的顺利进行。

(二)蒲剧开台戏仪式

据临汾市蒲剧团业务团长郭双奎介绍:由于二花脸扮演性格刚烈、脾气火暴的角色,因此天官由二花脸扮演才能够镇得住戏台、压得住邪气。新戏台所在地的城居村的老人说:“戏台是只虎,不破台打虎,有凶事。”所以,演出和举行仪式时,表演者通常要准备和配持一些特殊器物,例如穿红色戏服、系红布、脚蹬虎头鞋;表演时的音乐使用的是蒲剧武场音乐,鼓与锣的配合,表现当时形势的紧张急促;舞美背景烟雾朦胧,营造出的是一种神仙道化的气氛。

笔者根据2014年9月于晋南地区临汾市金殿城居村的田野考察得知,开台戏的具体流程如下:

上演开台戏之前,先用五色线(幕布)把台口封住,在黄裱纸上写下“吾神保佑”的字样,将其供奉在供桌上,同时将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等一并供奉给各路神灵。红布、公鸡、谷子、铜钱等准备妥当后,伴随着阵阵鼓声,由二花脸扮演的“天官”就在烟雾缭绕的舞台上出场了。他先用鞭打断各处的五色线,在伴奏中“天官”绕场一周,踏碎八块瓦片后下场;然后“小鬼”在大鼓声中上场,翻上跃下,几个回合后,“天官”将“小鬼”打败,“小鬼”下场……之后“天官”就会诵“某村某地新修戏台一座,吾奉天神旨意,前来打台降福,愿某村居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福话语。接着“天官”用五雷碗打舞台四角,然后把有“吾神保佑”字样的黄表纸烧掉,以祭拜各路神仙。

其中,祈福仪式中最重要的“咬鸡”环节便在这时开场了,“天官”先将红布盖在公鸡身上,将其高高举过头顶,对着供桌,意供奉各路神仙。绕场一周,几口酒下肚,“天官”开始咬鸡,先咬去鸡头,把鸡毛洒在舞台上,将鸡抡到前后台,并把鸡血洒在各台柱之上。中国民间俗信认为“朱砂和鸡血均有避邪和除煞的作用”“血与朱砂可以驱邪,故所斫之处,皆无邪祟矣”。“鸡”谐音“吉”,“咬鸡”则是“要吉”,祈求吉祥之意。这时“天官”再把铜钱、五谷粮食向台下民众抛撒,以祝当地财源茂盛、五谷丰登。最后将鸡头钉在舞台中间的大梁之上,把死鸡抱至台下。至此,戏曲表演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三、开台戏的文化内涵

作为祭祀性戏剧的开台戏演出,目的主要是为了敬神、酬神。当然,在娱神的同时,也娱乐了观看戏曲表演的信民。因为演出主要是为了供神灵享用,所以演出的仪式程序、剧目内容、表演形态有其严格的规定性,表演者代代相传,变化程度不大。由于祭祀民俗仪式的规定性与传承性,使得在这种环境下表演的戏剧更多地保留了最初演出时的形态,不会在艺术上有太多的改进,演出形态比较简单、古朴,表现了更多的原生态特征。

开台戏最初祭祀社神,即土地之神,后来又扩展到祭祀天地以及山川河流万物,成为泛神祭。正如戏曲在孕育时期就进入神庙参与献演。开台戏在其文化意义上实现了戏曲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敬神、酬神最初的文化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开台戏中有大量的“红色”元素呢?如:红色戏服、红鞋以及重要的“咬鸡”“洒鸡血”。陈勤建在《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讲道:“中国人崇尚红色的心意习俗由来已久。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喜欢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洒红色的矿物质。这是什么原因呢?经科学分析,这是我们先民为拯救死去的伙伴而采取的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习俗活动。人为什么死去?太古先民不得其解,在摆弄尸体中他们发现,像河水一般流动于人体的红色血液不见了。多次重复的发现,使他们幼稚的心底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红色的物质似乎隐藏着神秘的生命力,只要充实它,就可以设法挽救死亡的生命;或者,可以让逝去的生命在另一个附体上具有同样的生命力。”由此可知,先民将生命与红色的物质联系起来,已成为一种共识,一种共同的心意认同。之所以产生这一俗规,除客观因素之外,主观感受和共识等心理过程起了很大作用。血液的红色引起类比联想,以为凡红色的物质都具有这样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崇红习俗的精神意识。

从开台戏这一文化现象可知,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中,由于物质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人们最初持万物和人一样有灵的观念,试图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企图支配、征服自然万物。开台戏这种仪式正是传统文化中当地民众和演出艺人的一种信仰表现,其在当下的文化意义更是广大民众希望营造一个祥和安宁的看戏和演出空间以及需要一种安全、幸福、祥和的娱乐生活环境的心理诉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民间丧葬祭祀演剧研究》(编号:13YJCZH072)和山西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晋南戏曲演出的考察与研究》(编号:2014321)阶段性成果

作 者:王君茹,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