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文化宫殿”的铁杵磨成

  • 投稿levi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224次
  • 评分4
  • 52
  • 0

三十多年前,十八层高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大楼成为云南最高的地标建筑,在全国文化宫业内闻名遐迩。然而,这座昆明人曾经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引领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开始黯然失色,成为新昆明发展挥之不去的整改重点而列入拆迁。

几经周折,涅槃重生的新文化宫在新址破土动工。如何使未来的新文化宫不再重蹈从光鲜到退出历史舞台的覆辙,昆明市总工会以打造新文化航母的战略眼光,于2010年3月11日将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与昆明市财贸俱乐部合并重组,由资深的文化宫俱乐部追梦人罗建艺出任合并重组后的文化宫主任,领衔新文化宫的工程建设和理念打造。这位曾经的越战老兵和州级机关工会主席以他军人般的意志和对工运事业的热爱,在新文化宫建设过渡的空前困难时期,以不屈的精神打响了整改恢复提升、经营创收自救、企业文化建设三大战役。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策划专家,云南大学emba总裁研修高级顾问,云南财经大学mba校外硕士导师,以学术理性的思维和对文化宫俱乐部现状的深刻了解,对全国文化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三分天下”的描述,即三分之一在发展中,三分之一在维持中,三分之一在徘徊中。他认为,如此循环往复,文化宫俱乐部的先驱、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长辛店工人俱乐部觉醒工人闹罢工形成工人阶级队伍,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坚力量的历史之路将面临弱化的挑战。

在上任不久的一次全省文化宫俱乐部主任调研会上,他立陈上述观点,并提出了把“工人文化宫”打造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殿”的新理念,即把“工人”拓展为“劳动人民”,把“文化宫”后加个“殿”字,这一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宫俱乐部研讨未来的专题会上激起涟漪。会后,闻讯的《人民日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他,一篇《如何将“文化宫”变“文化宫殿”》的专题文章首度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开启了全国文化宫俱乐部目前现状的调查报道和对文化宫俱乐部未来的期许。《人民日报》记者还撰写的内参受到中央政治局领导的关注,并对文化宫俱乐部的发展作了重要批示。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的论述,使全国文化宫俱乐部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兴国的战略指引下走向复兴。

随后的近五年时间,昆明文化宫人一手抓新宫建设,一手抓团队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企业文化;创办《文化宫殿》内刊向全国文化宫俱乐部内部发行;创作《昆明工人文化宫之歌》把文化宫人的理想唱诗般的唱响;制定文化宫历史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战略目标;开展文化宫职工百人唱歌励志,百人太极健身,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每月学习培训会,量化考核和督办督查月末总结会等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品牌实践并持之以恒,逐步形成昆明文化宫现象。随之,一个占地面积53.7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多元的新文化宫拔地而起。

新文化宫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和记忆,让人们在这个时代重新唱响劳动者之歌;新文化宫是仪式化的建筑,表达着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让劳动者的文化活动在这里自由和谐的展开;新文化宫以方整理性的姿态屹立于人们的期盼之中,在高原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新文化宫是劳动者的文化乐园,人们在这里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享受体育健身的愉悦,获得教育和进修的权利;新文化宫妙趣横生的庭院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了一个微型的文化之城,成为劳动者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宫殿。

2014年8月13日,由全总宣教部主办的全国职工文化调研座谈会暨全国职工微电影下基层巡展在新工人文化宫举行,来自全国工会、文化宫、俱乐部的一百多名工会干部和文化宫俱乐部主任见证了打造劳动人民文化宫殿理念的实践。

2014年12月17日,由全国总工会推荐,《人民日报》工会特刊以直辖市中的北京市总工会,省级工会中的陕西省总工会,行业工会中的全国铁路总工会,全总直辖的全总文工团,文化宫俱乐部中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以昆明市工人文化宫铁杵磨针般的《打造劳动人民的文化宫殿》为题,报道了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为打造劳动人民文化宫殿的理想孜孜不倦的事迹。昆明文化宫人终将“打造劳动人民文化宫殿”的铁杵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