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不死的颂歌——《长沙会战纪实》一书读后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931次
  • 评分4
  • 46
  • 0

龙玉纯

“艺术可以放飞想像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准则,不但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应该这样,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更应如此,因为历史不容亵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各大出版社出版了不少优秀抗战题材的作品,比如我刚刚读完的中国抗战纪实丛书中的《长沙会战纪实》一书,就是一本尊重历史、还原战争,歌颂爱国军民奋起抗敌的好书。

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少有的用武力迫使进犯之敌回复战前态势的战役,也是震惊世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战役。《长沙会战纪实》一书重点记叙了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第九战区中国军队在国民党将领薛岳的指挥下,诱敌深入并将其围歼的场景,塑造了一批爱国官兵和长沙普遍市民的典型形象,全面客观地审视了整个战争背后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必败的结局。

这是一本尊重历史的书。三次长沙会战的具体指挥者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作者并没有因为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并且长期坚持反共就去否定史实,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他在长沙三次保卫战中的作用与贡献。由于本书是纪实文学作品,因此作品中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真名真姓,有时间、有地点、有根据,有案卷可查。为了确保内容的全面准确,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采访了不少战争经历者,正如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所说,对历史,对人民—读者,怀有绝对的真诚。

这是一本揭秘会战“三连胜”原因的书。当时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许多名城重镇,在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大都一战即溃,绝少有坚守一年以上的,而唯独长沙一城却能在岳阳已经陷落敌手,敌军迫在咫尺的情况下,岿然屹立,五年不动,三次打退敌军的进攻,难道是有神秘力量在背后支撑?长沙会战的胜利,首先是有着革命传统的三湘人民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对敌的胜利。书中写道,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杨森的部队在湘北游击队的配合下,袭击焚毁了长胡镇的一座日军辎重基地;还有一支游击队,拦截炸毁了日军精心组织的一支装甲运输队。这是史实,有案可查的,在长沙大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书中写道,长沙西乡农民劳军的情形让当时的《中央日报》记者也大发感慨:长沙西岸长乐、含浦、望岳、美同四乡农民劳军,很快就送来了1000只鸡,10000斤肉。这许多食品,就是在重庆,也许还不能在一天内供应市面,而长沙四乡弹丸之地,竟能于倾刻间募齐,这是不是奇迹?书中写道,守城官兵同仇敌忾,誓与长沙城共存亡,薛岳亲拟“世午忠电”,方先觉临战前给远方的妻子写诀别信,连新兵也豪言“鬼子要想进入长沙城,除非他从我们这些长沙伢子兵身上滚过去”。书中写道,薛岳十分重视地图和善于利用地形,巧布战阵;李玉堂十分重视构筑掩体工事,擅长防守;方先觉十分重视练兵,保证军队的素质;这三者,正是三次长沙保卫战中的“三绝”,三种优势联合起来便铸成了一把锋利的正义之剑,成就了日本侵略者的长沙恶梦。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与秘密,由此跃然纸上。

这也是一本让人检视反思的书。当年侵华日军带给中国人民的,不是天皇庇佑的“东亚共荣”,而是烧杀抢掠、血雨腥风的人间劫难,我们现在和将来都不应该忘记。今年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既不能只沉溺于悲情之中,也不能只把精力放在控诉之上,更不能只把纪念寄托在悼念罹难者身上,而应该缅怀英烈和无数抗争者并发扬其精神,在回顾历史中进行深刻自省、追求自强。大量海内外史料证明,日本侵华,与其说是军国主义毒害了国民,不如说是其国民性格和利益诉求制造了军国主义。日本人民从来就不是什么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推动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就有强大的民意力量。这或许就是现在日本政坛不断右转的内在原因,也是值得我们在纪念之时更应该保持清醒与警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