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维权端口向街站延伸——厦门市总工会创新劳资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 投稿波意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770次
  • 评分4
  • 91
  • 0

蒋丽琴 徐斌

近年来,厦门市总工会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推行“执法重心下移、维权窗口前置、服务对象延伸”的维权工作模式,呈现出隐患排除在萌芽、纠纷化解在基层的良好态势。

依法维护重心下移,构建基层劳资纠纷防控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基层劳动监察“网格”建设。依托64个职工职务中心(站点),对区、镇(街)、村(社)三级劳动保障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加快推进基层镇(街)劳动监察室建设,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察网格。二是加大基层“网格”参与力度。厘清市、区(产业)、基层(企业)各级工会职责,明确赋予监督职责,及时顺畅上传下达,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劳动关系隐患,做到及时掌握、底数清楚,遇有问题、立即参与;三是着力构建“立体式”纠纷处置体系。近年,通过“12351热线”受理、“工会是我家”广播电台接互动、轮值“市长专线”答疑、“主席接待日”接访、深入基层一线收集意见反映等形式,受理职工来信来电来访4000余件(次),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群众满意率90%以上。

维权端口街站延伸,创新劳资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依托镇(街)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积极探索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机制创新,努力将劳资纠纷调解工作向村(社)、园区、企业延伸。一是创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示范点。在工会设立“一室两庭”,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坚持每月参与2件仲裁、2件诉讼案件,以现场庭审活动为教材,每月开办1场面向社会开放的“法庭大讲堂”。2014年以来,与思明区滨海法庭联合举办“法庭大讲堂”10场,组织近千名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观摩庭审现场、参与研讨互动、听取专家点评辅导,法律素养明显提升。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广,各级领导充分肯定。 二是率先全省试点设立规范化街道仲裁派出庭。重点规范殿前、江头2个驻街仲裁庭建设,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仲裁庭与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员合作办案机制,先后调解劳动争议案件44起、裁决30起,有效实现了调解仲裁“一窗式申请、一站式受理、一体化办案”。三是推进劳资纠纷综合调解室建设。以殿前街道为试点,由区驻街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和街道综治、劳动保障、司法、工会等部门联合组建劳资纠纷综合调解室,建立联席会议、轮流值班等工作制度,负责调处劳动争议、劳务纠纷,排查化解劳资纠纷隐患,先后调解劳资纠纷案件70起,达成调解协议47起,调解成功率67%。四是积极参与人大立法。厦门工会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源头参与人大《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制定发展规划,指导、监督工作开展。着力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和适宜的纠纷解决途径。就二审提交的草案通过在线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征集专家、学者意见建议,提出十七条53处的修改建议意见。五是编印工会维权案例工具书。精选近年来的典型案例,提供给各职业化工会干部学习查阅。

打通服务“一公里”,打造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特色品牌

市三方把基层、小微企业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点,由点到面开展创建工作,并逐步往深度、广度拓展。一是示范引领。协同市三方办推广湖里区率先开展“118”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建设的经验、开展人大代表关于小微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及劳务派遣“三性”用工的过渡期问题进行执法检查。 二是总结示范推广。举办全市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现场会,各区建立至少一个街(镇)、一个社区、一条商业街(楼宇)和至少8家小微企业作为创建和谐企业示范点。三是部署落实。通过三方会议,部署全市创建工作,下发全市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通知及进度安排表,各区高度重视,明确创建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近期省市三方会议对创建活动进行督查及时反馈发布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