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真抓实干加快发展襄阳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 投稿张安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15次
  • 评分4
  • 95
  • 0

周先芳 邓志忠

今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技师学院,襄阳技师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原则,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突显办学特色,大力发展襄阳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为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

一、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015年春,襄阳技师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新校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实训车间等11栋建筑,以及中心广场、运动场、篮球场等配套设施,达到容纳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的规模。同时,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三大国家级职业能力项目建设的全面完成,德国政府促进贷款职业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新校区二、三期建设的稳步推进,襄阳技师学院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按照市政府部署,襄阳市公共实训基地和襄阳市职业教育区域共享型数控实训基地也将落户新校区。

新校区全面建成后,占地面积1145亩,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标准实训车间32个,教学实训设施设备总价值1.4亿元,达到容纳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同时年承担各级各类社会培训2万人左右的办学规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汉江流域职业教育中心、全省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中德合作职业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襄阳市大中专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襄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襄阳市第三职业教育联盟总部。

二、以“四位一体”为方向,不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学院坚持学制教育、社会培训、技能评价和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一是巩固学制教育成果,力争达到2000人的招生规模,同时探索弹性学制、学分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依托襄阳市第三职教联盟,推进学院与区域内技工学校以及西部、少数民族中职学校在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逐步建立起从中级工、高级工到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体系,把学院打造成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学制教育,培养后备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同时,合理调整文化课比重,注重课程体系衔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二是依托信息基础、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机电工程、汽车工程和商贸服务等六个教学系部的培训优势,吸纳社会优质培训资源,推出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模具钳工、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焊接技术、宾馆旅游服务等培训“菜单”,打造培训品牌。同时,建立走访调研制度,实时了解企业和人力资源市场技能人才需求,提供定向、订单特色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规范培训管理,做到培训对象广覆盖、培训类型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逐步把学院打造成面向城镇各类培训对象的综合训练基地以及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培训载体。

三是以社会化鉴定、新职业鉴定和特种作业技能培训鉴定为基础,积极开展以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结合、企业评价与社会化鉴定相结合、工作业绩评价与职业能力考核相结合为原则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同时,大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坚持组织每年一次的技能大赛活动,逐步扩大大赛覆盖面,积极承担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打造技能大赛品牌,不断提高办赛水平,逐步形成以考核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对接省赛、国赛标准、突出行业引领、注重技术应用的办赛理念,把技能大赛办成技能评价的“升级版”和“试金石”,力争早日把学院打造成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基地。

四是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建立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制度,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报告,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和岗位预测;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把就业指导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建立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制度,做好顶岗实习和就业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就业稳定率;建立就业合作企业优胜劣汰制度,确保每个专业的对口合作企业中都有2-3家规模以上企业,提高就业满意度;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改革,逐步扩大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和冠名班培养比例,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校企一体化培养新模式。

三、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破解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

学院充分运用襄阳市第三职教联盟以及与市经信委战略合作协议所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加强与市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行业、企业的沟通联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作用,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组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引厂入校等合作模式,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也可进一步深化合作,比如: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校企共同培养教师;学校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为企业在职职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校企间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等。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我们采取引厂入校、校企共建等方式,引进一批优质骨干企业,与六大教学系对接,共建一批具备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组建产教园区,把襄阳技师学院建设成工厂化校园,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实现产教融合,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局面,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一体化课程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学院充分发挥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的示范作用,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是以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设计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

二是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校本教材。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职业特征、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按照一体化课程标准,在新校区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四是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通过参与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和企业实践,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

五、以多方参与为途径,不断深化评价模式改革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向社会发布一次年度报告,从就业质量、服务产业企业、顾客满意度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反映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构建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和第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贡献度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围绕社会需求评价办学质量,促进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岗位要求的衔接统一。

六、以职业素养为根本,不断创新教育内容

学院坚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方向。既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更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开展以体能训练为代表的富含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主题教育活动,将那些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突显职业院校的“职业化”特色,营造出一个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职业熏陶和职业教育。

七、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从引进、培训、实践、培养等四个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一要注重引进。优先引进急需专业大学生,同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相互兼职交流制度。同时争取聘请高水平德国职教专家来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要注重培训。通过集中学习、教研交流、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制度化的校本培训和师德师风教育。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出国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

三要注重实践。坚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制度和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产业园区、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对于新进大学生,首先安排进企业一线接受为期半年的生产实践,以弥补其操作技能和企业实践的不足,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打好基础。

四要注重培养。加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和技术攻关工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学术技术水平。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激励作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育教学一线教师予以奖励。稳步推进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加强全省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和全省数控专业中心教研组建设,争取成为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

八、以现代学校制度为载体,不断完善内部管理

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快推进襄阳技师学院章程制定工作,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办学和学校治理方式,尽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治理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同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巩固国家示范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成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可以说,职业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加快发展襄阳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和打造“中国技工之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