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7-18
  • 阅读量3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患有智力障碍这一疾病的学生作为特殊学校学生当中一个所占比例较高的群体,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各方面关注和扶持力度的不断提升,其各方面的技能是否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获得与时俱进的培养这一问题,所得到的关注水平也在日益提升。而劳动技能作为将会对初中阶段的智力障碍学生最终是否能够顺利回归社会产生影响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特殊教育教师是否能够借助多种途径,来帮助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从劳动中找回自信心,并通过劳动来形成与社会之间连接的桥梁,最终形成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的劳动技能,将会对智力障碍学生群体最终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着力于探索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技能的培养意义,希望能够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一系列能够为广大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借鉴的智力障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初中生;劳动技能培养;课程设计


  特殊教育学校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包括患有智力障碍等疾病的个体,最终能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找到自身回归社会的桥梁。而在个体与社会发生联结的过程当中,有一项重要的技能不可或缺,那就是劳动技能。患有智力障碍的初中生,由于他们即将面临走入社会的一系列挑战,因此,是否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掌握能够满足他们生活所需的一系列劳动技能,将会对他们日后回归社会的顺利程度及其日后生活的幸福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本文将立足于此,深入探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患有智力障碍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有利于他们终身成长的各项劳动技能[1]。


  一、浅析劳动技能培养对于智力障碍学生的意义


  1.使得他们能够提高对生活技能的掌握水平


  虽然劳动技能培养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帮助患有诸如智力障碍问题的特殊群体学生能够在社会当中拥有一技之长,以便于让他们能够在社会当中自给自足。但是在这一劳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当中,许多处于初中阶段的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能够随之获得生活技能水平的提高。因为社会及家庭对于患有智力障碍群体的要求,最为基本的,就是能够形成自己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塑造,最终也与其本身的智力障碍问题程度的高低及其所受到的来自周围人的支持力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当其家庭无法提供高度支持的时候,特殊教育教师就应当尽量地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层级,给予他们人性化的支持,帮助他们早日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2]。


  2.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矫正他们的生理缺陷


  许多患有智力障碍疾病的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相应的生理缺陷。而相比于其他的治疗手段,劳动显然是一种“治愈性”最强的方法。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在与他人互动,共同完成劳动目标的时候,不仅会获得相应的价值感,与此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如此一来,他们的心灵成长速度也会加快。根据相关研究,借助劳动训练的手段,智力障碍个体的发展水平将会是采用其他治疗手段的1.3倍到1.5倍[2]。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患有智力障碍的个体及其家庭也无须承担来自医学治疗手段的高昂费用,同时也能够降低服用药物对智力障碍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2]。


  3.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认知水平的全面发展


  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从猿猴摇身一变发展成高级智人,与劳动技能有着巨大的关联。而劳动也是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手段。因此,对于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借助劳动的力量对他们进行不断的训练,必然能够使他们的智力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获得自我控制感的提高以及认知水平的不断升级[3]。


  二、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劳动技能的原则分析


  1.以自信心的树立为前提


  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够真正成长的基石,尤其对于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而言,教师在培育他们形成劳动技能的时候,最关键的,不是向他们强调这一劳动技能的获取会对他们将来的生存带来怎样的影响,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使他们意识到,借助于劳动这一手段,他们也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才能够获得不断成长的自信心。而这一自信心,才是他们日后能够突破自身局限的根本和源泉所在[3]。许多患有智力障碍的个体,他们虽然无法理解同龄人所能够轻易掌握的智力知识,但是他们在与人相处等方面,情商依然不低。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个体,之所以无法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成长,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形成关于自身价值感的正确观念,也就是缺乏自信。因此,对智力障碍学生所展开的劳动技能的教育,最终实施的前提,依然是自信心的培养,而不是其他功利化的目的[4]。


  2.以兴趣的激发作為基础


  教师在引导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劳动的时候,不应当片面地强调劳动技能将会对他们日后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压力,打击他们从事劳动活动所带来的纯粹的乐趣。而应当将劳动技能区分为两类,其一是基础性的技能,也就是他们日后生活当中所必须要使用的一系列技能,比如洗衣做饭等。其二是选择性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就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展现。如此一来,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就能够从中感受到通过劳动所得来的乐趣,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劳动技能的良性循环[4]。


  3.开展个性化的劳动教育


  许多处于初中阶段的智力障碍学生,虽然处于同样的生理年龄阶段,但是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却依然存在着不容小觑的差异。此时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式形成自身的劳动技能,必然会带来负面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某些智力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学生,他们很有可能因为无法理解劳动内容,而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此一来,反而会事倍功半[4]。因此,设置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教育模式的核心并非区分学生的智力等级,而是寻求能够与他们当前“智力最近发展区”相互匹配的劳动类型,从而使他们能够在面对一些自己能够克服的挑战的过程当中,寻求到内在的劳动乐趣。


  三、如何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形成劳动技能


  1.对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差异化的评估


  由于上述的智力障碍学生哪怕是在智力水平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差异,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想采取有效的劳动技能教育方法,就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估。而这一评估的基础,是对学生差异化存在的充分尊重,也是教师对最终劳动技能教学结果负责任的态度的体现。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取国际上当前流行的智力评估测验等模型,来对学生的智力进行评估,并且依据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沟通,来为他们量身定做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劳动内容[5]。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将水平较为接近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当中,让他们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定的劳动目标,如此一来,他们也能够在小组当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从而达到相互激励,共同提升劳动技能的效果。


  2.开展相关的劳动技能培养课程


  劳动技能的培养虽然是更加倾向于实践性和生活化的内容,但是其本质依然是一项教育活动。因此,教师也必须按照难度从低到高的标准,为初中阶段的智力障碍学生设计一套成系列的劳动技能培养课程。不管是日常当中最为常见的洗碗、洗衣服等家务劳动,还是难度较高的、能够培养他们未来的工作技能的诸如烘焙、手工制作、种花、种菜等劳动内容,教师都必须借助课堂的力量,和学生进行互动,并通过反复的示范演练和课后的练习追踪,来帮助智力障碍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他们所掌握的劳动技能。


  3.将劳动技能的培养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


  生活才是劳动的最终归属地,而智力障碍学生在课堂当中所学到的劳动技能,也只有在生活当中才有用武之地[5]。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和家长的合作,通过双方的力量,来为智力障碍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氛围,使他们能够在家里获得练习一些劳动技能的机会,从而循序渐进地获得自身劳动技能的成长。与此同时,家长的鼓励和无微不至的陪伴也尤为重要,如果缺少了这一点,那么教师在学校当中所做的一切引导和努力,最终也有可能事倍功半。


  四、结语


  对于患有智力障礙问题的学生而言,他们要想能够融入社会,回归家庭,就必须通过劳动的手段,来获得相应的自信心,并以此为基础,真正实现对社会的回馈,并在自身的家庭当中贡献一己之力。而要想帮助他们真正掌握不同层次的劳动技能,特殊教育教师就必须秉承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差异化的培养为主要途径,通过帮助他们设置不同阶段的劳动目标,来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在劳动中寻求到属于自身的价值感,并获得最终回归社会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