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亲子节目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以《爸爸去哪了》为例

  • 投稿王陶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827次
  • 评分4
  • 79
  • 0

汪 鹏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以《爸爸去哪了》掀起的亲子节目热潮,本文通过浅析亲子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儿童好模范,做父母要以身作则,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范;游戏式的教育法和父母应当同孩子做伴侣的教育理念,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普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亲子节目 家庭教育 启示

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引自韩国MBC的大型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全新的综艺节目,中国首档大型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了》呈现荧幕,给千家万户带来喜悦和欢乐,全国各地一发掀起各种亲子互动节目,这种亲子热的节目背后引发了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儿童的健康成长牵系着家庭的和谐,更牵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为此要积极加强和推进家庭教育,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子女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升国民素质。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了》热播之后,2014年亲子节目数量或达到24档之多。《爸爸去哪儿了》的热播一下炒热了亲子节目市场,随后湖南卫视《奇妙的朋友》、浙江卫视《我不是明星》、《星星知我心》和《爸爸回来了》、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广西卫视《大梦想秀》等多台节目开播。这些节目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明星与子女的普通情感生活,让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依恋是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儿童与其父母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是持久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是情感状态。亲子节目的活动让孩子们获得一种安全性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己、对父母、对同伴、对世界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节目的视角可以看出当下家庭教育对于子女关爱的缺失,反之这些节目的兴起符合了当下父母与子女心理需求以及对子女家庭教育的关注。

1.亲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吻合儿童的心理

亲子节目与以往的不同是不再是舞台上的展现,而是将明星与孩子一起以旅行的体验方式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明星老爸像普通人一样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通过记录72个小时真实的生活状态来看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发观众的话题和讨论,以观众亲身经历的家庭亲子关系而引起共鸣。在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了》以明星和孩子的乡村生活体验方式展现了亲子之间更加丰富的情感,比如《老爸老妈看我的》虽然也有室内和外景拍摄,也有嘉宾的参加,但是只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一切节目的任务,回到室内嘉宾会和主持人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教育点评式的娱乐节目,发表一些教育意义的观点和看法。而《爸爸去哪了》通过明星老爸和孩子的生活与互动,与孩子们在一起交流和沟通,让亲子间的情感更加亲密展现,也让观众们对明星教育孩子的方法产生兴趣,在户外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我的本性的流露展现了孩子的天性。这是吻合了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好模范游戏和合群的心理,能积极激发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因此,引发父母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

(1)儿童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儿童是好动的,喜欢东摸西碰碰,若要让其静坐着而手脚不动是很困难的。大多数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门外去就欢天喜地,终日在家里就闷闷不乐。有许多孩子哭的原因虽然不一,但是不能到外边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种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摸孩子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说他、去骂他,那真是冤枉极了。不过儿童的野外生活须以他们的年龄为断,年龄较大的儿童,我们可以带他们到户外采集标本,举行旅行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以增强他们的身体,以愉快他们的身体,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了》选取4~6岁的孩子与父亲野外生存真实情感的生活体验,符合了这个年龄段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性的。相比国内之前的真人秀节目,都是在台上的表演技能的展现,并没有像《爸爸去哪了》那样室外拍摄以明星亲子间的真实生活状态,第一季共十二期,选择不同地域的外景生存体验拍摄,形式相对于《老爸老妈看我的》而言不是由孩子单独去完成任务,而是通过父亲与子女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在任务的过程的真实状态中看明星父亲如何照顾孩子,如何教育孩子,这些形式更加真实、生动吸引了观众。以一种反向的思维节目内容形式受到父母的喜爱,让父母重新来审视对于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

(2)儿童是好模范、游戏的

《爸爸去哪了》以明星亲子间的户外游戏的生存考验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反应了儿童是喜欢模仿和富有学习性的,他们要尝试成人正在做的事,喜好模仿父母的动作方式,学习社会上流行时髦语言等,这些都体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提出主导活动类型:“认为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掌握符号技能,发展想象力,了解成人活动的一般意义和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儿童向往有社会意义的和能到社会评价的活动,说明了他们有了初步接受教学的准备。”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四个阶段。儿童可以说是生来是好动、好模范的,到了4~6岁他们的模范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什么娶亲、什么出殡等,游戏动作也比从前也就繁多,喜欢玩些竞争性的游戏。《爸爸去哪了》通过明星爸爸与孩子们的找食材、捕鱼等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生活场景中寻找到童真的乐趣,不时扮演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模范各种搞笑的萌态表情,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父爱的力量和温暖。

(3)儿童是喜欢合群的

凡人都喜欢群居,幼小的婴儿,离群独居,就会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喜欢结队成群的游玩。假设此时没有伴侣游玩,他一定要觉得孤苦不堪了。有时候还要发生想象的伴侣,他同这个想象的伴侣一同游玩,一同起居,一同饮食,那就不致孤苦。《爸爸去哪了》第一季中经过几次的拍摄接触相互了解后,Kimi、天天、石头、欣仪、Angela每次村长安排任务时,都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完成任务,从中他们有分歧也有嬉闹,正是这个年龄段儿童内在的心理特征最本质的展现。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爸爸去哪了》通过五个孩子在一起的生活和活动,让他们在自己生活中重要的同伴关系得到发展。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儿童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五个小伙伴们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等,学会遵守规则、尊敬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等,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同样可以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从而使他们社会性发展更加的和谐。

2.亲子节目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1儿童好模范,做父母要以身作则,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范

儿童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儿童的动作和游戏。儿童的心智还处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善恶观念很薄弱,普通知识很肤浅,对于模范的事物,是毫不加选择的。因此,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是能影响小孩子的,他看了听了之后,或立刻就要去做做看,说说看,或到了后来才做出来、说出来。父母要事事以身作则,处处留心孩子所处的环境。父母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儿童得到充分的运动;父母要寻找适宜的伴侣是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可以利用好群的心理教育孩子,父母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小朋友,应给他们驯良的动物如猫、狗等做他们的伴侣,再给他们小娃娃之类以聊聊他们的寂寞。这样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2.2游戏式的教育法

儿童是喜欢游戏的,做父母的利用这种心理,以游戏式的方法去教育他,他就没有不听你的话了。例如教育家陈鹤琴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这样写到:“看到一鸣本来是要硬坐摇椅的,现在一听见我一、二、三叫着,就很高兴地爬起来了;他本来不喜欢去睡觉的,现在听见他母亲嗨嗬、嗨嗬地叫着,就愿意去睡觉了。倘使他不肯爬出摇椅子的时候,我不以这种方式去引诱他,他想他固然不敢违背我,但是他的心里一定不是很高兴;倘使他不肯去睡觉的时候,他母亲不去引诱他,而去骂他打他,他固然没有能力抵抗,但是他这一夜,一定要做出许多噩梦来。”因此以游戏式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使得孩子更加听话,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家庭就更加和睦。

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其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美育有关),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有关),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德育有关),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与智育有关)。也许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

2.3父母应当同孩子做伴侣

父母同孩子做伴侣,常常就没有隔膜。做父母的知道孩子的性情,孩子也知道父母的性情,彼此就发生适当的反应,不会有恶感的发生。其次,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可以知道,就可以教育他,而孩子因为爱父母或怕父母的缘故,就能听父母的话而改他不好的行为。最后,孩子知识很缺乏,做父母的应当常常同他做伴侣可以灌输给他一点知识,孩子就会在知识中成长,在成长中获得快乐。

《爸爸去哪了》节目中通过爸爸们对孩子们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让我们明白了父母这条路任重道远,需要每个家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尊重内心最善良的东西,听到孩子内心深处最质朴的声音。了解孩子发展的每个敏感期,以促进孩子个体化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王.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J].才智,2014,(2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