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投稿ones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674次
  • 评分4
  • 24
  • 0

房玉茹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29)

摘要:目的: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抽取300名大学生,使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不同户口所在地大学生在幻想应对方式上有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高于城市大学生;一年级自责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其他年级;2.积极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与客观支持呈正相关;求助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3.客观支持对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均对求助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应对方式受户口所在地及年级影响,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大学生面对应激的应对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1.前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心理压力也随着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而日益增加。在面对应激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将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而群体中的社会支持状况对群体成员的生活质量与成长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鉴于这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普遍状况,应对方式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校乃至社会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本研究将就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影响做研究和分析。

1.1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1.1.1概念界定

人与人的互相支持在社会形成时就已产生,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也毫无理解上的困难。但作为心理学上的专业概念,归纳起来,目前比较权威的是以下几种解释:

从社会互动关系方面来说,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压力,使人们感到被关怀,并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帮助。

从社会行为性质方面来说,韦伯斯特、康恩、卡普兰都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促进帮助的行为。

从社会资源作用方面来说,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应对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地潜在资源。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说明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同时受到个人内在认知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1.2社会支持的分类

早期的研究将社会支持看作一个整体,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论,将社会支持划分为不同的方面。

Barrera 和 Ainlay(1983)将社会支持分为六类,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如分担体力劳动的工作。(3)亲密的交往行为,比如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如提供有关他们行为、思想和感情的个人的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2]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的利用度[3]。陶沙、李伟等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的研究发现,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的构成分为两大类:纵向来源(如父母、教师等)和横向来源(如同学、朋友等)。[4]程虹娟将社会支持划分为情感支持( 如向身处困境的人们给予情感安慰) 、物质支持( 物资、金钱服务和其他形式的亲社会性行为) 、信息支持( 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指导) 及陪伴支持( 有满足自尊需要的支持, 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或行为) 4 种。[5]

1.2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1.2.1概念界定

Murphy (1962)认为:“如果某种心理活动是一种适应过程,那么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被视为应对行为(Coping behavior)” Lazarus和Folkman[6]又提出了一个较广泛的定义(是其“交互模型”的一部分),即“所有认知和行为上对要求的掌握、减少和容忍的努力”。杰夫和巴斯特(Jeff & Bast, 1978)主张:“应付反映了人对现实环境有意识的、灵活的、有目的的调整行为”。[7]但目前普遍使用的定义是Matheny与同事们对应对文献做深入分析后提出的应对定义,即“应对为任何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努力,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这种努力也可能是以最小的痛苦方式对应激的影响给以忍受。”[8]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个体对应激的固定反应,是解决问题或危机时的习惯性或偏爱的方式,是人应对挫折时的自我保护,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应激是指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重要中介机制,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同人们身心健康的关系。[9]

1.2.2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研究应对及应对方式的方法使用最多的是自陈量表法及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近几年关于应对的测量开始强调对所谓消极应对和情境指向应对的测量与评估,并开始关注二者对成功应对的积极适应作用,如Anrotte,L . S.等编制的EAS (Emotional ApproachScales);同时开始注重对应对过程的不同阶段应对方式的测量,编制指向具体应激情境的应对量表,如Kleinke,C.L.编制的DCQ(Depression Coping Questionnaire)。[10]

1.3问题提出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应激情境是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与人的适应状况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缓解压力、保持个体积及良好心态有重要的意义。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对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问题。而在大学生群体面临越来越多心理压力的今天,研究大学生应对方式有助于为广大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防范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理论指导,对于维护大学身心理健康,促进其身心发展,提高其应对能力,增强其适应性有重要意义。

而社会支持同样是大学生维护新健康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社会支持越强大,在遭遇应激事件时,就越不容易受到打击,社会支持起到了降低生活时间紧张性、促进适应社会环境的作用。

鉴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二者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性别、年级及独生与非独生、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这对于了解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取

在辽宁省内高校选取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85份,有效回收率为95%。

2.2研究工具

2.2.1应对方式问卷

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用于测查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策略。该问卷共有62个项目,其中有4个反向计分的题目。问卷由6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6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r1=0.72,r2=0.62,r3=0.69,r4=0.72,r5= 0.67,r1=0.72。问卷的每个分表由若干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只有两个答案,“是”和“否”。计分分两种情况:各个分量表的计分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将每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该分量表的量表分;在“解决问题”分量表中,条目19;在“求助”分量表中,条目36、39和42,选择“否”得“1”分,选择“是”得“0”分。

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肖水源于1986-1993年设计的。目前采用的社会支持量表多采用多轴评价法。该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量表计分方法:第1-4,8-10条:每条只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计分方式:总分:即十个条目计分之和,客观支持分:2、6、7条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1、3、4、5,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条。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3.1.1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应对方式六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各个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3.1.2不同户口所在地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对不同户口所在地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幻想”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270,p<.05),农村大学生得分略高于城市大学生,表明农村大学生较城市大学生更乐于采用幻想的应对方式。其余应对方式不存在差异。

3.1.3不同年级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与应对方式六因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自责”(F=2.825,p<.05)和“退避”(F=3.436,p<.05)应对方式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较其他三个年级来说,更少采取这两种应对方式。大一学生比其他三个年级更倾向于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而大三的学生相比于其他三个年级则更倾向于采取退避的应对方式。其他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对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与应对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解决问题”、“求助”这两个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解决方式”与社会支持中“客观支持”这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与“求助”的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5:

4.讨论及结论

4.1讨论

在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差异检验时发现,二者在应对方式六个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即使家中有其他兄弟姐妹的大学生也可以和独生子女一样享受相同的教育水平,拥有同样的生活环境,并不会因为家中有多个兄弟姐妹而有什么差别。在对城市和农村大学生进行差异检验时,农村大学生更容易采用“幻想”这一消极的应对方式。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他们有更强烈的愿望去证明自己,幻想自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结果表明,大一学生更容易采用“自责”的消极应对方式。这可能跟刚入学,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有关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适应大学的生活,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积极地应对方式均成显著正相关,即社会支持得分越高,个体越倾向于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个体体验到被支持,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并切实受到他人的帮助,影响了个体对于解决问题的主观感受,使他们面对问题更有信心。此外,他人的帮助给予了解决问题更多的途径,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有助于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另外,善于利用他人给的支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4.2结论

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幻想”的消极应对方式。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应对方式选择上并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有差异,大一学生更易选择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与客观支持呈正相关;“求助”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客观支持对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均对求助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雯,齐光辉,郑日昌.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15(2):81-87

[2] 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9(1):58~61.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4] 陶沙,李伟.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及其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11(1):39~41.

[5] 程虹娟.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4,12(1):88-91

[6] Lazarus R S , Flokman. Stress ,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York : Springer , 1984 , 117-126

[7]赵冬梅,刘冬梅.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性研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第20卷第2期

[8]Matheny K B , Aycock D W , Pugh J L. Curlette W L. et al .Stress coping :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ynthesis with implicationsfor treatment .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 1986 , 14 , 499-549

[9]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心理学报,1997,29(1):67-73

[10]叶一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2,25(6):7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