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初探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11
  • 阅读量5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还有待创新,主要是解决好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传统教学问题。所以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建设的内在要求出发,指出当前该课程教学在高校开展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畅谈了课程教学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心理学课程大学生内在要求问题吸引力提升策略


  2011年,我国教育部在印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挖掘其中的主渠道内容,围绕必修课或必选课来给予大学生相应学分鼓励,保证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同时保证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有效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在高校开设并建设心理学课程具有它一定的重要属性,它体现了心理教育之于人格完善建立的有效性,需要加以重视。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应该体现于以下3点。


  1.对高校落实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当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与优质人格品格的有效培养,强化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前健康成长,完成最后一段学业生涯。所以说对高校落实以心理学课程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有它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2.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看,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抑郁、自闭、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群体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威胁到了社会发展的安定团结,从本质上为大学生的家庭、所处的学校、社会等等环境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程度不言而喻,它需要高校调整教学策略,提出适应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调适能力的教学手段,通过改善课程建设机制与内容来满足他们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主观诉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满足教育必然要求。


  3.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也应该遵循教育部的相关意见来明确自身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活动指导的重要性,划清教育主要渠道,明晰教育基本环节。高校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存在它一定的内在要求的,只有满足这些内在要求才能达标[1]。


  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当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这些问题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师队伍本身,它们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对课程设计与应用开展也十分不利,所以在这里需要指出这些问题,为随后的教学策略提升明确条件。


  1.教学理念创新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创新动力,许多高校在开设并实施这方面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教学理念,即知识讲授理论为核心,联系实际内容偏少,整体上表现为教学方法严重单一,且评价方式也只围绕心理知识理论内容展开,这些都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乏味,无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极差,某种程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健康向前发展。究其根本还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性目标,在目标导入方面也存在缺陷,导致教学过程与现实实际的严重脱节,而创新能力不足则多体现在教学方式与教学作用发挥上,换言之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无法影响到大学生的未来生活与事业,收效甚微。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当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不够丰富,且没有一套统一的专业化教材,这导致不同教师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侧重点、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关心的人生目标、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相关内容渗透不够明显,客观上无法做到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更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所以往往心理学课程教学无法吸引到大学生。


  3.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当前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但是这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方面过于保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虽然有教学案例展示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也相对较少。若想摆脱这一教学方式缺陷,教师就要通过改进优化教学方式来实现突破。


  4.教师能力存在缺陷


  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存在能力缺陷,一方面在于这方面师资力量匮乏,许多教师没有执业资格,一方面在于学校对于校内心理咨询中心的构建不够完善,其中的教育内容也不够专业化,无法为学生展开系统全面的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从教师配置就可以看出,许多教师人生阅历与相关专业资历尚浅,在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这样他们就无法做到对当前大学生人生目标与人际关系等等心理特征内容的全面有效关注与辅导,客观讲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2]。


  三、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1.创新及明确教学目标


  从整体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是缺乏吸引力的,无法从本质上吸引学生学习心理学并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有效优化。但作为高校本身来说,优化教学课程是提升学科吸引力的根本基础,实际上它就更注重了教学学科中对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双重有效培养,围绕大学生人才培养包括该群体之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来设置心理学教学课程内容。它不仅仅要在课程中传授心理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于一般德育课程内容,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大学生在面临各種心理问题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与自我优化能力。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课程教学考核方面要更多关注他们的课堂、课后体验,关注他们感悟心理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和适配调节自身心理的有效技能提升。


  2.理论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吸引力,引导学生爱上心理学。高校必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来丰富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给予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更关注自我的机会与空间,着眼于大学生在心理学内容学习过程中的现实需求,结合理论、案例与诸多教学环节设置、选取与研究来展开教学过程。当然教师也要注重对课外资料的选取,围绕一些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展开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案例与学生层次特征的匹配性,同时注重所提出案例内容的时代性与现实意义。通过贴近学生现实需求的案例内容来凸显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及科学借鉴意義。基于此,高校应该重视对自身师资能力的有效培养,定期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来丰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心理学课程的良好展开做好铺垫。


  3.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科吸引力


  当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必须得以优化,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失效与针对学生的学科吸引力。考虑到目前大学生思维活跃,现实需求多,所以针对他们的教学方式需要实现现实优化,从根本上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某些高校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其中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从本质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环境限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来优化和灵活教师授课方式,保证理论与实践内容相互紧密结合。所以当前高校教师会采用传统案例分析配合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课堂讨论等高强度互动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进程,并在课后进行心理测试以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换言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应该注重它的体验性、互动性、实效性与实验性特征,强化课堂教学活力。比如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课外参与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或沙盘推演活动,主要是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结合情境案例展开现实教学,而教师则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主体共同构建互动机制,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学生的个人行为潜能与思维发散潜能,通过丰富的课外体验和感悟来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过程。


  4.优化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


  上述3点教学内容都能够实现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优化,但具体针对学生的优化还应该另辟蹊径,比如说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优化学生,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度。积极心理学本身具有建设性,它能够充分挖掘人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潜能与力量,通过促进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幸福感、成就感、愉悦感、感恩心)、积极的人格特质(天赋、兴趣、毅力、人际能力、价值观)以及积极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社会关系)等等来凸显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优化过程。


  在实际的大学生教学优化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来为学生提供优化样本。比如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Martin.Seligman曾经提出的心理学样本来约束教育学生,像学会“感恩拜访”、“每天记录3件生活中好的变化”、“大笑练习”等等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心理学教学当中,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换言之就是通过这样的心理学样本给予他们正面的、积极的知识信号,鼓励他们每天都约束自己且拥有进步。同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自信量表、乐观量表、自我幸福感量表、人格量表等等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在每一个学习成长阶段的潜能、优势与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修正、丰富和完善自我,锻炼健康的心理素质[3]。


  结语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是否拥有吸引力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基本论述,希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优化来提高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鼓励学生更加积极、有益的学习与生活,并从中获得启示,丰富和健全自我人格与心理素质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丽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初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5):101-103. 

  [2] 张平.心理学类课程的开设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C].//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7:322-327. 

  [3] 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2):86-88. 

    作者:梁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