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08
  • 阅读量7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职业教育心理学是当前提升教师与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存在欠缺,因此,根据目前教学中的现状,应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基于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赵淑兰(东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泰安271500)


  分析当前教学中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泛泛而谈的现状、渗透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没有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因此,文章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详细阐述了相关对策。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性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基础课程涉及职业教育心理学内容。开展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了解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的内容,实现师范生教学专业素养的塑造,让其做好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准备。相比于其他心理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更具整体性,有利于师范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其更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授课。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高职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针对未来从事教师岗位的学生开展。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使用教学中的知识,提升心理健康,并掌握学与教的潜在规律,从而更好地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所以,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成为教师前必须学习的内容。制定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时候,应根据当前师范生的心理发展,制定与其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制度,并在教材中引用典型案例,供师范生参考学习。


  (二)完善教学内容的侧重性


  将师范生对职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程度作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发展的特点,鼓励师范生在未来生活中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认清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层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学生就是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讲授“遗忘规律”时,让学生根据亲身经历,阐述知识点遗忘的过程。类似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学,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根据在心理健康课上学习的内容,更好的强化记忆。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状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丰富心理素质,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育心理学的渗透形式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渗透式教学。转移、实践、补充、泛化是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中转移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转化教育心理学内容。先让学生了解教学流程,开展与当前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测验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进行心理教学,实现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测量、自我诊断的目的。同时,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学生形成各种异常心理障碍的原因。补充是针对教材内容展开的。例如,在心理健康“课堂管理”中,可以适当增加“竞争与合作的思考”的问题,形成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的心理健康教学。泛化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把课外阅读材料更加详细的介绍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上课氛围。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适用范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灵活多变地使用教学方法


  设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关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思维与学习”课程时,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出自己对创新性思维的看法。另外,设计教学心理课程的过程中,根据职业教育心理学特点,制定设计教学、编写教案,综合评价后选择可行性高的教案执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凝聚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状态。


  综合上述内容,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能够影响其接受新知识的状态,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贯彻落实将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