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组成要素和教育意义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7-18
  • 阅读量70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教育的发展展现了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教育的进步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作为教育第一阶段的学前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经长时间的文化发展,教育传统和经验弥足珍贵。本文主要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组成要素和教育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学;组成要素;教育意义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非常注重学前教育的开展,然而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思想上还是比较朴素的。现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形成新体系,逐渐向科学现代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学前教育的心理学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加强了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研究。


  一、組成要素的分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在西方学前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上进行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之后赫尔巴特针对心理学在教育中应用的问题做了研究,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学科体系的形成,这一阶段的教育学已经有一些哲学色彩存在。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期,建立了首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科学性。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从殷周时期开始的,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明确幼儿教育方面的心理需求,《礼记内则》当中,结合儿童生理以及心理特征对教育观点进行了实施,同时,确定10岁为儿童入学年龄,推动了因龄施教教育的发展。到了宋明清前期,一直运用的都是这一模式,同时,产生了佛家和道家等思想,提倡儒家思想和因材施教,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得到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学前教育的心理学发展是在上世纪初期到80年代。一是行为主义和学前教育的心理学之间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得到了自主性的反应。前者得到了物华生的推崇,并且提出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人类的发展理念;二是认知主义和学前教育的心理学联系。皮亚杰提出,知识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以及图示等形式展现。布鲁纳提出,学习需要主动地参与到认知结构当中。对于认知主义来说,儿童学习需要主动,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三是人本主义和学前教育的心理学联系,提出学习人员的情绪因素在学习中产生的影响。


  学前教育的心理学独立时期是在1980年之后。这一时期开始向独立学科转变。若井邦夫针对幼儿学习和教育问题展开了分析,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心理发展。然而学前阶段的教育心理学和幼儿阶段的教育心理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尽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前者的研究对象是0~-6岁的儿童,后者则是针对3~6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当今社会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大众开始注重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学前教育的不断进步。从研究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发展时期,能够帮助儿童储存知识以及经验。儿童脑部结构和机能很容易受到教育影响,因此,儿童研究比较注重儿童脑部发育的研究,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


  二、教育意义的分析


  (一)有助于社会进步


  学前教育的心理学发展,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开展系统性教育的时候,首个阶段即学前教育,这一教育成果直接影响7岁儿童之后的发展。从小学生入学之后的相关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好的心理基础,让其在进入学校之后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参与到小学生活中,进行很好的过渡。


  (二)有助于个人发展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比较快的阶段即学前期,研究人员皮亚杰提出,人们自身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及阶段性,2岁之前的运动感觉比较明显,这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同时,对2~7岁这一阶段的运算阶段产生直接的影响。从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儿童出生之后的智力曲线上升比较明显,到了10岁之后,逐渐减缓,成长到18岁的时候,智力曲线到达峰值,之后的智力曲线逐渐下降,可以说明儿童时期是人们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从人格品质中可以展现个人素质,这一阶段是人类形成品质的最初阶段,人格形成的阶段存在差异,刚开始是在儿童时期,同时,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连接。因此,将7岁之前确定为儿童友爱和诚实等友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外,很多研究中都提出,很多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的特殊儿童大多是因为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很少一部分是医疗因素形成的。经过训练以及辅导之后,7岁之前的特殊儿童均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很多经过训练之后的这一群体可以参与到普通院校的教育当中。将更多的关注给予学前教育的儿童,能够及时补偿儿童在心理方面的教育,降低身心缺陷导致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的心理学发展形成了多样的理论性,推动教育不断发展,有助于学前儿童人格品质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使得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平稳,注重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世界教育领域中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全面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