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真的有用

  • 投稿九毛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94次
  • 评分4
  • 17
  • 0

王锋

读完夏玉梅老师提供的案例,佩服之余,获益良多。如何转化像小满这样的后进生,是很多班主任面临的共同课题。夏老师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学,转化了小满。她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行为表现与分析

通过案例,我们得知:小满好动,无视纪律,不听劝阻,挑衅老师。这些非常出格的违纪行为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小满小学时就经常“一哭二闹三跳楼”,闹得家长和老师都怕他,哄他,任他胡闹。尝到“甜头”的小满就以此来要挟家长和老师,逐渐养成了为所欲为的恶习。

二、干预方法与结果

针对小满的行为,夏老师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消退法”,对小满的行为进行了系统地干预,成效显著。所谓“消退”,是指在一个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不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再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结合小满的行为分析,就是每当他“一哭二闹三跳楼”时,家长和老师表现出的“害怕”和“哄劝”强化了小满的为所欲为,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反过来,当他“一哭二闹三跳楼”时,家长和老师不再怕他,哄他,而是对他置之不理,那么他再次“一哭二闹三跳楼”的发生率就会降低。夏老师具体的干预过程是这样的:

1.军训首日,将小满拉出队伍,带到主席台下,命令站好,夏老师则转身离开。这样,小满就被抛到了无人关注的境地,即使他“大声号哭”了“整整两个小时”,夏老师也未予理睬,更谈不上怕他,哄他。无人关注的小满最终只能“偃旗息鼓”。这等于向小满宣告——你的“一哭二闹”不奏效!发现哭闹无效,失去了强化物的小满再次哭闹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2.军训次日,小满的行为出现了反复。他虽然“起初”“还沉得住气”,但最终还是没忍住。夏老师“毫不犹豫地再次将他请到主席台下,这次他号哭的声音比第一天小多了”。这充分说明,前一天的消退已初见成效。这一次,夏老师除了继续使用“消退法”矫正小满的不良行为,巩固成效以外,还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宝贵的教育契机,运用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对小满的良好行为实施强化。

所谓“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夏老师告知小满: “你和他们一样能立正、不哭、不闹、不讲话,就可以和他们在一起。”夏老师以取消小满单独罚站,满足其想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愿望为条件,强化了小满的“立正、不哭、不闹、不讲话”等良好行为。

3.军训第三天, “他的动作虽仍有些扎眼,但他在队伍中没摇晃,也没讲话。七天军训在平静中过去”。这说明, “消退”与“强化”的综合使用已很见成效,对小满不良行为的矫正获得了初步成功。

4.军训结束后, “为了让他能学会接受批评,这期间,我不再回避对他的公开表扬和批评。”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的表扬属于“强化”,这里的批评属于“惩罚”。 “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及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叫惩罚物)或撤销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经过反复地强化和惩罚,等到小满“面对批评真的没了很明显的异常反应”时,夏老师决定冒险尝试一下更严厉的惩罚——请家长。不出所料,小满以“跳楼”来威胁老师。夏老师的应对冷静而机智:当小满“向教室外冲”时,夏老师依旧不怕不哄,她“没吭声,只是死死抓住他的衣服”;当小满“就势躺到地上大声号哭起来”时,夏老师“仍不动声色”;当小满嚷道要跳楼时,夏老师“仍然不动声色,只是死死地揪住他的衣服”。三个回合下来, “看到达不到预期效果,他便停止了哭闹”。由此可见,面对小满的不良行为,只要不予强化,这种行为的发生率就会不断降低,最终消退。梳理完该案例,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发。

三、案例回顾与反思

1.各方配合,坚持到底

“消退法”的运用是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万不可中断。因为消退的过程具有渐进性,行为从开始减少到完全消失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始终如一,不可时而置之不理,时而给予关注;其次要争取校方、家长的密切配合,确保该行为被消退之后,不呈现任何正强化物,否则会功亏一篑。这一点夏老师做得非常好,在夏老师矫正小满的不良行为的过程中,夏老师态度坚决,而且从未出现学校领导的干预和学生家长的护短行为,从而确保了消退的成功。

消退的过程还有一个特点,即“爆发性”。一旦行为不再被强化,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经常在开始减少并最终消失之前暂时性地增加。因此,对于消退的过程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不良行为暂时性的增加就动摇信心,放弃消退。

此外,消退的过程还具有“恢复性”,当行为停止发生一段时间后,个体再次面临与原来行为发生的环境类似的条件时,其行为有再次发生的倾向。因此,消退的过程可能会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对此,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决心和信心——坚持下去,必能成功。

2.综合干预,多管齐下

在消退不良行为的同时,如能对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可以取得更好的消退效果。夏老师在运用“消退法”矫正小满不良行为的过程中,还配合运用了“强化理论”:如取消小满单独罚站,对小满的良好行为进行公开表扬等,强化了小满的良好行为,最终促使其良好行为的表现频率增加。同时,对小满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如对小满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带他到医院参观外科住院部并写观后感等,促使其不良行为的表现频率降低乃至消失。多管齐下,使得消退效果更为明显。

3.把握心理,逐步升级

在实施消退的过程中,要暗中揣摩行为者的心理。老师可以装作对行为者置之不理,但绝不能放弃暗中观察,否则就无法准确把握行为者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对行为者采取的措施要逐步升级,就像夏老师那样:从“试着来点儿强硬手段”到“毫不犹豫地再次将他请到主席台下”,再到“公开表扬和批评”,最后是“通知家长来接他”。可谓循序渐进,逐步升级,这样学生在心理上才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当然,措施何时升级,升到什么级别,就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程度。

4.周密安排,以防不测

在消退的过程中,针对行为者的心理特点,要制定相应的预案。当行为者出现危险举动时,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局面,确保行为者和心理辅导老师的人身安全。正如夏老师所做的那样,在预计小满可能会跳楼之前, “死死抓住他的衣服”。为确保万无一失,还“事先通知年级组长带几个男老师躲在一边观察,预防不测”。这样,才不会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分析完这个案例,我深感转化后进生的不易。当今教育界,提倡多用表扬、鼓励等手段对后进生实施强化,巩固其良好行为,这固然没错。但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如能配合使用“强化”“惩罚”“消退”等方法,效果更佳!诚如夏老师所言,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除了糖还要加点儿钙!当然,运用“惩罚”、“消退”等手段矫正后进生不良行为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需要我们细心钻研,不断学习。进而在学习中充实自己,更新观念,最终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生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