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听课”背后的冷思考

  • 投稿石欣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46次
  • 评分4
  • 17
  • 0

徐庭菊

听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在感慨广大教师听课热情的同时,却不难发现,目前,听课活动中的走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十分常见,听课效率低下。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如何破解教师“走马观花”式的听课?

首先,学校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避免教师被动听课和疲劳听课。听课不只是听听那么简单,需要听课教师有准备地去听,带着问题去听,带着思想去听。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或组织者要把教师听课的内容事先告之,这样就不会出现教师接到教导处的听课短信匆匆而去的情况。教室里,门庭若市,就连课桌之间的“弄堂”里都挤满了教师。听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出工不出力,有的似听非听,有的批改作业,有的干脆打瞌睡。每次听课结束后,教师们就一哄而出,各奔东西。由于疲于达成听课数量指标,教师们再也无暇顾及评课了。这往往是我们的管理者惹的祸,只知道一味要求数量,而忽视听课质量,更不顾及教师的工作量,搞一刀切,瞎折腾,欲速则不达。有这样一个案例:前天,王老师请我去听他的课,为他的课“把把脉”。课堂上,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与一个月前,我听课时那紧张得脸上直冒汗的王老师截然不同。难道是因为上次王老师备课不充分,“忽悠”学生,而这次“邀请”我听课,是有备而来?王老师说:“上次备课与这次一样,只是上次您突然坐在教室后面,感觉您是来专门挑刺的,心理负担较重。这次,是我主动请您帮我找不足,心里轻松、亮堂。”

这让笔者想到,长期以来,各学校硬性规定和组织的检查性的听课,教师没有自主权,也鲜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以被动接受检查的心理来应付。这种听课方式,既容易让老师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又给老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邀请同行听课,是教师或不了解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或为了研究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为了推广某种教学模式,交流、分享某种教学方法,向其他教师发出真诚的邀请。其他老师通过听课,或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或评价执教者在该研究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邀请同行听课的主动权在教师本人,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听课人员更具针对性,活动安排更具灵活性。课堂教学多了真实性,少了虚假和浮华,少J对领导和同事检查听课或“突击”听课的担忧。通过互相邀请,既实现了教学上的有效交流,又使被邀请者感受到了邀请者的信任,更愿意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当教师主动邀请别人去听他的课时,本身就带着接受别人点评的诚意,更易接受他人的意见,更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

其次,对于听课教师来说,听课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听课要着眼于实际教学效果,不要只注重是否“热热闹闹”。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三个:一是能充分体现学科特点,二是有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有鲜明的个性。在这三点中,教学效果是最主要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讲课时,特别是在讲大型公开课时,片面地理解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一味追求形式的花哨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而不在研究教材和学生方面下功夫。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的。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万能的方法。因此,在听课时,教师要透过一些表面的东西,看学生是不是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全方位地感知课堂,师生兼顾,不要重“听”、轻“看”不“思”。教师讲课时必须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同理,听课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也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还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听课者应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有人把听课说成观课,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教师在听课时不仅要听——听教师讲得重点是否突出,而且要看——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还要“思”:

听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在听课的时候感到轻轻松松,那么一定毫无所获。不管是教学管理者还是任课教师,都要珍惜每一次听课机会,认真听课,积极评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再次,教师听课之后,不能一走了之,而应主动跟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老师一起交流观课感受,针对印象深刻的某个教学环节,与大家商榷探讨,切磋教法。这样的互相交流,对于教者与听者都是有好处,互惠互利的。于上课教师而言,教后的交流有助于固化自身优点,改进不足,而对观课教师来说,交流会进一步深化观课感受,甚至碰撞出更多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广度,使之成为一种经验。此外,观课后要及时回忆补充,整理分析,梳理自己零碎的思考感受,使之系统化,更具条理性,结合课例,找寻授课讲师的教学安排、活动、教学智慧等背后的理论依据、思想观念;剖析其优劣得失,优者借鉴之,劣者避免之,在此基础上写出观课反思,提炼出一些共性,上升到理论,与同伴分享。

听课老师应和授课教师一样:在听课前要充分“备”课——了解所听课的内容、了解所听课的班情和学情;在听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可以和授课教师一起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教学的答疑和交流,同时尽可能地模拟学生的学习思路、认知方式等来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听课教师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即要以审美的心态去听课:要多学习授课教师的长处,多体会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感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举一动,用心领悟他们课堂设计的独具匠心。

以审美者的身份去听课,不仅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更主要的是使听课成为一种学习,而且是一条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捷径。

最后,教师要在听课中研究,自然离不开观察和反思。听课教师一方面要观察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表情,观察其在教学内容的导人、过渡、剖析、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还要观察其对学生启迪、暗示、激励等方面的成效;另一方面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面貌,以及其朗读、质疑、答问、讨论等状况。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乎学生的口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尝试进入授课教师的思维框架,体会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同时多做一些假设,多想想事情的对立面。通过批判性的思考,确立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理念,不盲从他人观点。

听课教师有义务向授课者提供帮助、指导和激励:可以具体而实在地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找出薄弱环节;可以通过听评,采用交谈和商讨等形式,扎扎实实地帮助授课者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激励、启发授课教师,为他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正反两方面的实例。

(作者单位:四川华蓥市双河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