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系统构建刍议

  • 投稿让你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74次
  • 评分4
  • 22
  • 0

吴志强

生态德育已经成为今天德育研究的热点,是现实问题在生态伦理学介入,在实践理性和实践形态后,有效促进良好德育系统构建的价值诉求。把生态德育纳入教育体系,重视生态德育系统的发展和构建,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德育的本质要求和道德进化的结果。

一、生态德育的内涵

要构建生态德育系统,首先要剖析生态德育的内涵。所谓生态德育,是指借鉴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学校德育问题。从学科理论建构上,生态德育是对传统德育观的拓展,是新德育观向德育本质的自觉复归。众所周知,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举凡能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化、生殖等的因子都称为环境因子,生态学就是要研究如何使生物与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环境因子和谐共生、相辅相成,保证生物健康、有序生长。而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成长过程,尤其“道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性”——道德体现的是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关系的平衡、和谐和发展——这与生态学有着相似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德育”一词应运而生,开始出现在国内外某些学术著作中。但由于研究时间不长,研究还不够深入,学术界对生态德育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德育原理》一书中提出,道德教育是“一切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而“对于从生活中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兴趣,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他的这种思想包含着很明显的生态理念,强调的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体验过程。对此,我国一些学者有着自己的看法,刘运喜认为,生态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借助生态学,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消除德育工作中的不和谐因素,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形成。郭事军认为,生态德育是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教育过程中,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来思考和认识学校德育问题,根据人的特点、德育的自身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影响学校德育的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凡此种种,虽各有侧重,但关于生态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整体和谐观、动态平衡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就回到文章开头所讲到的,生态德育究其根本,就是要使影响道德品质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道德环境因子”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各种要素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在相互合作和影响的作用下,形成各种要素之间良性的互动,从而达成动态的平衡,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各种“道德环境因子”系统的形成是生态德育实现的基础。

二、生态德育系统的基石:生态环境的建设

传统德育注重调节和规范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教育,却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生态德育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本体论意义上看,保护自然环境与保护自身是同构而不可分离的主客观统一。人性危机导致现代生态问题和环境破坏,就需要重构人性,让自然“合乎人性”,也让人性关切自然。因此,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生态德育系统构建必不可少的基石。

一所学校如果能够做到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书香四溢,必将对学生品德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校园要做好绿化建设。保证足够的绿化覆盖率,既有利于空气的净化,也能够舒缓师生心境,有利于师生和谐相处。其次,应充分利用校园回廊、宣传栏、橱窗等阵地,设置名人墙、荣誉墙、先锋榜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笔者的校园里,就设有论语墙、时代人物墙、感动校园人物墙、班级之星展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等,并且会不定期更新内容。学生行走在校园里,每天都与这些正能量零距离接触,长期耳濡目染,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应局限于公共场所,还应深入教室、宿舍、食堂。所以还应大力提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成为育人的环境,达到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三、生态德育落实的保障:生态管理的确立

目前,德育最大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实践理性受制于外在感性的欲望和服从他律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在理性中明确道德的普遍性。因此,生态德育需要人性的复归,通过生态的理性,有效实现目的和手段的和谐统一。所以,生态管理的确立是生态德育落实的保障。

所谓生态管理,是指一切管理理念、制度及手段都要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在生态管理理念下,不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不能做什么,而更多的是教会学生要去做什么,引导学生在良性成长的道路上前行。因此,在管理手段上,应多“理”少“管”,要多出台鼓励学生个性成长、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引导性条例,而少一些处罚性、约束性的强制性条例。比如,针对校园贴吧的乱象,学校可以设专人负责.,但并不是粗暴干涉、简单删帖,而是放低姿态,与学生坦诚相待、沟通交流、因势利导,最终既赢得学生尊重和支持,也规范了校园贴吧的秩序。

生态管理也要求每位教职员工都做管理者。每位管理者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应以学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点,既关注整体,也关注每个个体。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都是生态德育的核心要素,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生态管理要做的就是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越是存在问题的学生,越应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就好比自然生态系统当中,越是弱小的幼苗,越需要园丁细心呵护。

四、生态德育实现的载体:生态活动的开展

生态德育的性质就是将保护自然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生态德育的宗旨就在于帮助那些面临生存和道德两难的人们能够做出理性选择而坚守自身的道德基本原则和义务。而这种生态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在活动和实践中才能达到和完善的境界。所以,生态活动的开展是生态德育得以实现的载体。

生态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德育活动,是必须符合生态学理论的德育活动。我校创造性地提出“主体性唤醒、活动式主导、正能量传递、规范化模式”的德育活动指导思想,较好地诠释了生态活动的内涵。生态活动,即通过开展规范化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各种文体活动,传递校园的正能量;而且在活动的全过程中,应尽量去教师化,提倡以学生为主,学生自主设计、主持、参与活动,更大程度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通过参与生态德育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自觉探索,教育者因势利导,使学生学会关心,富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自信心、创新思维以及公平、效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逐步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正是生态德育的本质追求。如我校的学生集会,经过不断摸索,逐渐规范化、模式化。每次集会时间一到,班长督促学生到场,安全员负责锁闭教室门窗;到场后,体育委员迅速整队,班长配合维持纪律;整队完毕,体育委员站在班级队伍的左前方,班长站在班级队伍在右后方。整个过程,班主任可以忽略不计。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环节,培养了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树立了全体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生也在互相配合完成任务后进一步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学校更多的活动,如艺术节、读书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都放手让学生组织、策划,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道德本来就是人们在生活中追寻自己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生活实践。学生只有在这一系列丰富的生态活动中亲身体验之后内化,产生的道德才更具生命力。

五、生态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课程的建立

传统德育下,很多学生的尊重生命意识的淡漠.究其原因就是德育课程的单调,侧重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内容枯燥而缺乏时代感。所以,生态课程的建立是生态德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课程是指在德育课程基础上,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的生理、心理特征,设置具有阶段性、差异性、针对性的德育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及时发现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生命观、道德价值观。比如有些学校有着丰富的校园环境、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这些只要稍加加工,就会成为优良的生态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德育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使学校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从而创新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比如说,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优势,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够;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不断增强,但同时又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新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但很快紧张与困惑又接踵而至。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就必须设置有针对性的德育课程。重点是加强养成教育,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尽快适应中学阶段的需要;注重心理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青春期教育、情绪控制教育,使其尽快成熟;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家校联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他学段同样要根据孩子的差异性,确立不同重点、不同方式的德育课程,这样才符合生态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行为方式的失范,而生态道德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应。确定人们通过自然界对他人和对后代人的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道德准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学校通过构建生态德育系统,对学校内部的各种生态德育因子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优化,努力打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凝聚每个个体的独特生命智慧,同时又促进他们生命的全方位发展。这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任重道远。只有切实落实文中的“道德环境因子”四要素,生态德育系统才初具形态,才能最终实现人性的生态文明构建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上一篇: 要闻
下一篇: 教学改革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