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需解决好最原始的几个问题

  • 投稿熊伟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26次
  • 评分4
  • 84
  • 0

王世忠

课堂教学既有它固有的规律,也有它多变的因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如果套用一种模式,恐怕就会违背规律。其实课堂教学这张“脸”说它简单也简单,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学与教如何过渡”这三个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课堂教学最原始的问题,那么“无模”的课堂也照样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学生如何学

新课程倡导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被动接受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面对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来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合作探究后还不能完成者,教师再给予帮助,即“先学后教”,因此教师就要变“讲堂”为“学堂”,变“由我教”为“让你学”。其次,从未来社会要求上看,学生走向社会后将独立地工作,自主地生活,把学校人培养成自主的社会人,这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实现“不教”的目标,唯一的途径也只能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二、教师如何教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只能是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种“教”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引导,这种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这种引导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他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的重心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学生思维出现障碍的地方“教”、学生思维应该达到的深度处“教”以及学生应该怎么做人处“教”。

三、学与教如何过渡

课堂教学充满了变数,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学与教如何衔接过渡等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变量,尽管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但课堂中仍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发生,所以教师必须随时根据课堂的生成修改自己的预设,即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衔接,如何过渡,应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即“以学定教”。这样才能把握好学与教的衔接过渡。

1.点拨时过渡。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应在学生理解的愤悱之际、在学生思维的关键之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点拨,这样既可促进学生思维的突破,又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还可实现教与学的衔接过渡。

2.用问题过渡。问题是推动课堂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因此,新课程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借助问题探讨实现教与学的衔接过渡。

3.展示中过渡。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学生都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展示成果之际完善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能力,并巧妙实现教与学的衔接过渡。

4.活动中过渡。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通过组织活动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衔接过渡。

5.学法指导中过渡。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一边指导学习,一边总结学法,做到“教”而无“痕”,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衔接过渡。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而“学”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好这一对不断变化着的矛盾,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永昌县第五中学)